家庭的因素讓拉詹從小就有國際化的視野,並且在學業上展現優異的成績。他在印度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學位、印度阿赫馬巴德管理學院取得MBA學歷,兩者都獲得最優獎章;一九九一年,拉詹完成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時才二十八歲,博士論文的主題就是關於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同時,具指標性的印度十年期政府公債利率,也出現暴漲警報,五、六月還在年息七.一一%左右的及格邊緣,在七月中旬跳升到八%,八月十九日當天更創下九.二四%的天價,飆出二○○一年至今、十二年來最高的水準。
原本相對穩健的印度股市則在八月大幅下挫,七月下旬還在兩萬點的孟買股價指數,短短一個月內下跌近一○%。台灣投資人熟悉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旗下上市公司塔塔鋼鐵,從開年的每股四三六元腰斬至二百元才反彈;此外,塔塔電力全年跌幅二五%。
八月二十三日,在印度扎根甚深的滙豐證券(HSBC)發布投資報告,將印度股市由買進「降級」為中立。HSBC的報告說,印度面臨嚴峻的風險,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居高不下、經常帳赤字難以控制;而印度中央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與政府為了阻止資金外逃,推出一連串資本管制的措施,使得總體經濟與金融情勢雪上加霜。
一連串的警訊,令人想起一九九七年橫掃東南亞的金融風暴,是否捲土重來!當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主角泰國,股市過去三個月跌掉一七%,印尼股市也出現相近的走勢,三個月內跌掉一八%。而且,印度、印尼、泰國,甚至馬來西亞,都同步在八月中旬的幾個交易日內出現重挫,外資熱錢集中逃離的現象,已經成了東南亞各國立即、明顯的危機。
面對步步進逼的金融風暴,印度總理辛格充分了解,印度已經身不由己地被推上新一波金融風暴的最前線;稍一不慎,就可能像九七年的泰國,或者兩年前的希臘,成為熱錢外資、金融大鱷集體獵殺的肥肉。
八月七日,辛格推出他的救援投手,宣布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博士、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曾任國際貨幣基金(IMF)首席經濟學家、美國金融協會總裁拉詹(Raghuram Rajan),從九月四日接任印度中央銀行總裁。
▲對瀕臨金融危機的印度民眾來說,眼前唯一的救贖似乎只有拉詹了。(圖片來源/法新社)
國際化色彩強烈的經濟學家
國際化色彩強烈的經濟學家
拉詹臨危受命,令人想起二○一一年十一月,在歐債危機中接任歐洲央行總裁的德拉吉。
德拉吉比拉詹大十六歲,是拉詹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的「學長」,也曾出任世界銀行的執行董事。四十四歲就回到義大利接任財政部長,協助債台高築的義大利度過多次危機。
具有濃厚「美國派」色彩的德拉吉,在接任歐洲央行總裁時,一度被質疑是否能夠保護歐洲利益;但是德拉吉上任後一方面提供市場源源不絕的流動性,另一方面同步改革歐洲金融監理結構。在複雜的國際金融、歐洲政治,以及歐盟龐雜的金融決策體系中,以庖丁解牛的細膩手法,完成拆除歐債地雷不可能的任務。
拉詹與德拉吉相仿,都是具有強烈「國際化」色彩的經濟學家。拉詹出生在一個印度塔米爾家庭(Tamil,印度南部、最古老的原住民族群),出生不久就隨著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父親遊歷各國,曾經住過印尼、斯里蘭卡、比利時等國。
家庭的因素讓拉詹從小就有國際化的視野,並且在學業上展現優異的成績。他在印度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學位、印度阿赫馬巴德管理學院取得MBA學歷,兩者都獲得最優獎章;一九九一年,拉詹完成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時才二十八歲,博士論文的主題就是關於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危機預言比末日博士早兩年
危機預言比末日博士早兩年
當時仍是美國聯準會主席的葛林史班,名望聲勢如日中天,正要榮譽交棒,而且美國房地產市場才正展開起漲行情,拉詹卻大開烏鴉嘴,當著葛林史班的面前吐槽,反對當時「全面金融解禁」的主流思想。
他對金融風暴的警告,足足比被稱為「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早了兩年。兩人的差別是魯比尼積極在媒體上曝光,而拉詹重心還是放在芝加哥大學的教職,後來進入印度政府成為財政部的顧問。
拉詹還曾經向桑默斯(Larry Summers)、克魯曼(Paul Krugman)公開叫陣,提出與這兩位美國金融學界泰斗完全不同的理論。桑默斯與華爾街過從甚密,當然對於拉詹的理論嗤之以鼻,桑默斯在○五年那場央行總裁論壇中,公開批評拉詹的報告「具有反資本主義色彩」,而且「大量誤導」;如今看來,拉詹有先見之明。但是,桑默斯就算錯了,仍然獲得華爾街的支持,至今還是下任美國聯準會主席第一候選人。
▲拉詹(右二)的經典事蹟是在2005年當面質疑葛林史班(左二)的金融改革政策,將導致災難,而當時的葛老聲望如日中天。(圖片來源/Getty)
接近歐洲「撙節」觀點
接近歐洲「撙節」觀點
路透的專欄作家斯旺(Christopher Swann)最近就在專欄譏諷此一現象,他說:「拉詹可能比桑默斯更適合(接替柏南克)擔任中央銀行總裁,可惜他回印度去了!」
不過,拉詹並不像那些發動「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異議人士那樣民粹,他不將風暴的形成歸責於單一族群,而是用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他認為金融風暴的起源,是「全球化造成勞動競爭力不平衡」的先天因素。拉詹的論點,被歸類為「供給面學派」,也引起需求學派的克魯曼公開駁斥。
此外,拉詹也質疑金融海嘯後以美國主導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認為各國政府「印鈔票」浮濫銀根的作法,只是人工地維持原本就不合理的GDP(國內生產毛額)規模,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他認為,美國、歐洲與發展中國家,必須各自解決結構性問題,美國要提高勞動力與教育水準,壓制過度貪婪的金融機構;歐洲要解除過度社會主義的保護,推動企業與勞工自由化、降低政府干預;而發展中國家則要解決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拉詹的論述,無疑更接近歐洲經濟學家的觀點,主張從調整經濟結構來尋求最終解決,在結構調整、提高生產力、追求平衡的過程中,必須適度「撙節」政府浮濫的財政支出,甚至加稅。這個觀點遭到克魯曼的強烈批評,並且在去年引發不同學派的經濟學家論戰。
不過,拉詹如今最大的挑戰,不再是葛林史班、桑默斯、克魯曼等人,擺在他眼前的,是印度的「立即而且明顯」的金融危機。
印度財政部與央行在八月十四日宣布了一系列的資本管制措施,卻觸動了市場高度反感,立刻在八月十六日造成印度金融市場近年來最大的動盪,盧比匯率大跌、股市急墜、債券利率暴升。
八月十四日宣布的資本管制措施,大幅收縮企業與個人結匯的額度,例如企業匯出的海外直接投資金額,原本上限是公司淨值的四○○%,如今大幅縮減為淨值的一○○%;個人海外匯款的上限,原本是每年二十萬美元,也一口氣縮減為七萬五千美元。
與歐美關係好 可望尋外援
與歐美關係好 可望尋外援
八月十六日大震盪,讓總理辛格強烈體認到金融危機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隔日清晨立刻召集現任央行總裁蘇巴拉、財政部長、經濟部長,以及仍然擔任財政部首席經濟顧問的拉詹等財經決策官員召開緊急會議。
之後各自對外發布安撫民心的說法,印度央行在八月十九日開市之後,也推出購入十二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公債,放寬銀行持有債券的上限等,試圖緩和市場疑慮。
大家現在都把焦點放在拉詹身上,這位反對印鈔票的MIT經濟學家,面對正要襲擊的風暴,會不會像他的學長、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那樣,「用盡全力防止金融風暴擴散」?一方面大量印鈔票向銀行體系放水,另一手爭取時間調整印度的經濟結構,還必須在複雜的政治糾結中尋找活路。
而那些虎視眈眈的熱錢外資,到底會不會從印度、印尼身上製造新的金融風暴?曾經當過IMF首席經濟學家、與美國關係良好的拉詹,又能不能從美國聯準會與歐洲央行尋得外援,共同對抗外資大鱷的攻擊?還有,辛格預定在九月二十七日前往白宮拜訪歐巴馬,蠢蠢欲動的風暴能不能在此之前獲得控制?
九月四日將要接任印度央行總裁的拉詹,要用什麼方法將印度從金融風暴的邊緣拯救回來,將是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安危與否,最關鍵的一戰!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