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想盡方法用說故事的方式溝通,讓民眾對他們產生好感,而奏效與否的關鍵,則在於聽起來有沒有「人性」與「真實」。
在這些故事中,有些甚至具有神話力量。
以下是領導人甲:
以下是領導人乙:
領導人甲是柯林頓,那段文字摘錄自一九九二年出版的《柯林頓傳:年輕的白宮主人》。柯林頓常說自己是「來自希望之城的小子」,位於阿肯色州的「希望」(Hope)小鎮。
阿肯色州是柯林頓的出生地,不過,他實際的身世背景有點不同。柯林頓的童年有一部分是在希望小鎮度過,其餘則是在阿肯色州溫泉市度過,那裡的環境更繁華,是個充斥著三溫暖和賭場的城鎮。而且,他就讀的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學──牛津大學和喬治城大學。
然而,比起用詞可愛並激勵人心的「希望小子」,像這種「來自賭場和三溫暖小鎮、就讀牛津大學的小子」的領導力故事,要在二十世紀末用來打造總統神話就不大有用了。
孩提故事轉移注意力
孩提故事轉移注意力
身為冷戰結束後第一位美國總統,柯林頓是十九世紀以來第一位全面感受到新媒體文化、第一位遇到專門挖掘名人醜聞的新型評論員的總統。然而,柯林頓利用孩提故事,讓他站在美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中心位置:「我們互相關心,我們不找藉口,我們相信美國夢。」
領導人乙是美國阿拉斯加州前州長裴琳(Sarah Palin),二○○八年的共和黨副總統提名人,也是右派茶黨運動的寵兒。裴琳經常在推特發文,相較於老派的政治人物,她更像女神卡卡,也就是擴音器媒體時代的典型人物。而且,裴琳不斷地讓自己看起來像個不被看好的冷門選手,一個「離經叛道」(rogue)的人。
我在裴琳自傳《離經叛道》簽書會上與裴琳的支持者談話時,他們從不提選戰政策,反而不斷提到裴琳不像「華府那幫人」,而是「跟我們一樣」。
失誤表現貼近普通人
令人玩味的是,裴琳於○八年總統選戰期間被記者提問到幾個軟性問題,例如喜歡閱讀的刊物、某些報紙名稱,竟然都答不出來。但是裴琳的支持者告訴我,她的失誤顯示出她更「真實」、更有「人性」、更「像我們」、更像「普通人和媽媽」。於是,比起華府那些自由派和背棄原則的人,縱然學富五車,擁有高學歷,用字遣詞合乎語法,裴琳更貼近「真正的美國」。
在《領導力新心理學》(The New Psychology of Leadership)一書中,作者說明只要運用簡單的故事,就可以讓領導人拉近與聽眾的關係,書中解釋,「運用老百姓的語言,把自己歸類為直言不諱之人,站出來跟精明世故、卻與他們格格不入的精英打交道⋯⋯他說的話經過巧妙打造而成,卻以天真不做作的寫實自居。」
(本文摘自第五章.楊紹華整理)
瞧!政商名流的故事包裝術
作者︰蓋文‧艾斯勒(Gavin Esler)
是聲譽卓越的英國電視暨廣播節目主持人,也是小說家與記者,曾獲得許多獎項。他出版過5本小說及1部非小說類作品。艾斯勒目前是BBC2的晚間新聞主播,另外製作BBC World和BBC新聞頻道播出的節目「Dateline London」,不定期為媒體撰寫文章和擔任新聞評論員。
譯者:黃書英
出版:沐風文化出版(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