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十五年後的現在,馬來西亞不僅已恢復昔日活力,二○一二年吉隆坡更超越英國倫敦,一躍成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一座有別於香港、新加坡的亞太新興金融重鎮,儼然成形。
勤業眾信統計,二○一二年全球IPO(首次公開發行)市場,吉隆坡交易所超越新加坡、上海,甚至是倫敦交易所,成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募資金額高達二二一五億元。這個數字,為台灣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同期間合計募資二四五億元的九倍之多。
亞洲風暴啟動銀行整併潮
大馬金融環境不存在惡性競爭
亞洲風暴啟動銀行整併潮
大馬金融環境不存在惡性競爭
這是大馬政府積極培育金融實力的成績顯現。馬來西亞這個亞洲金融風暴的重災區、每人年均所得只有台灣二分之一的國家,究竟是如何在不到十五年時間,就成為亞洲新金融中心呢?
當《今周刊》採訪團隊踏上馬來西亞,這塊曾經被亞洲金融風暴摧殘到銀行系統全面瀕臨崩壞的土地,我們卻發現,從一走出飛機通道開始,到離開海關,再到落腳處前的捷運上、道路旁,眼光所及幾乎全是馬來亞銀行(Maybank)與聯昌國際銀行(CIMB)的LOGO。這兩家在馬來西亞市值分居第一、二名的銀行,到處可見其企業標誌或廣告,深植人心的行銷方式,大概不會輸給韓國三星。走在吉隆坡街頭,彷彿走進了金融重鎮。
「台灣金融類股占指數權重約一六%,共七十二家銀行;而在吉隆坡指數高達三四%的金融企業,卻只有八家銀行。」工作地點位於新加坡的摩根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黃寶麗說道,政府主導的大型整併,成為馬來西亞金融強盛的一劑猛藥。
「其實,亞洲金融海嘯發生前,馬來西亞的銀行也不少。」一位在嘉美克清真寺 (Masjid Jamek)附近銀行區上班的年輕女穆斯林,在說話的同時,仍然沒有放慢腳步地走向馬來亞銀行總部大樓前,那段頗為氣派的電動手扶梯,空氣中似乎有種分秒必爭的氛圍在她周遭,看到這種倉卒的模樣,的確有幾分與香港中環的相似感。
聯昌七年七樁購併
金融服務輸出遍及十七國
聯昌七年七樁購併
金融服務輸出遍及十七國
從現在一棟棟高聳入雲的金融大樓,實在很難想像九七年時銀行業的慘況。富達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郭玉蘭表示,亞洲金融風暴觸發馬來西亞當地一連串的整併潮,起先是財務狀況有問題的金融企業併入銀行,之後則是銀行與銀行間的合併。從那時候起,馬來西亞的銀行家數從高達三十家,一路慢慢減少,最終呈現目前八家的局面。
回頭看看台灣,台新金購併彰銀的案子一拖就是七年,而且最後竟然還無法達到雙贏的局面,讓外界著實摸不清台灣政府對於金融業到底是抱持什麼想法。
然而,從○五年到一二年,同樣七年的時間,馬來西亞的聯昌集團,卻能靠著幾乎一年一購併的策略,讓集團業務得以在大馬以外的國家,迅速開枝散葉。這段期間內,聯昌銀行集團的市值,也從四百多億元膨脹到六千億元,對比「台灣金控獲利王」富邦目前約三千八百億元的市值,聯昌不僅後來居上,現在甚至還超出富邦許多。
聯昌國際銀行集團總裁納西爾拉薩(Nazir Razak)接受訪問時指出:「為求擴大經濟規模,跨出馬來西亞的國界,絕對是現今銀行業不得不採取的策略。所以聯昌在○五年展開一連串的購併,收購對象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與泰國的銀行,另外,還有一家新加坡的證券商。」
聯昌這七年間共有七樁主要的購併案,收購總價高達一四五八億元,其中最讓金融界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一二年買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亞太區投資銀行部門,在這樁收購案後,聯昌更一躍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投資銀行,涉足的國家增加到十七國。
聯昌能夠成長得如此迅速,納西爾試圖從事後的角度來解釋,「在過往的幾次重要關頭,聯昌確實都做出了正確的決策。」無論如何,七年爆發式的成長軌跡,他認為還只是個開端。
定位與策略明確
獨創伊斯蘭商業銀行模式
定位與策略明確
獨創伊斯蘭商業銀行模式
或許聯昌的成功關鍵,納西爾已經說得很明白,就是到國外另闢戰場。
一位在吉隆坡金融界打滾將近二十年的專家卻認為,聯昌集團的成功,絕對比想像中要來得難以複製。例如,聯昌在香港、韓國及台北,僅設有投行部門,專門提供給特定客戶證券研究的服務(註:出具投資建議報告),而不設立商業銀行或者證券經紀商,因為沒必要吃力不討好;即使是市場很肥的中國,聯昌目前亦只有在上海設立辦公代表處,畢竟在與資產以兆為單位計算的中國銀行業競爭之前,還是要想清楚哪種方式,最能夠吸引適合自己的客戶,或許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清楚自己的定位、又知道客戶需要的是什麼,甚至在腦海中模擬競爭對手可能會出的招式後,聯昌才有可能每一著棋都下得如此精準。聯昌集團無疑是馬來西亞整個金融行業具體而微的縮影。
馬來西亞台灣商會執行祕書鄭添丁表示:「若不算華人主導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應該是東協國家中,最適合台灣企業進駐的國家,因為這裡華人多,可用中文溝通,越南、緬甸或是印尼,反而不太方便。」但是記者實際在馬來西亞搭計程車、到便利商店買飲料,或者在銀行櫃台前想詢問關於伊斯蘭債券的訊息,幾乎沒有碰到看起來會講中文的人,即使是吉隆坡地標雙峰塔前最繁榮的購物中心陽光廣場,裡面熙來攘往的人潮,大多還是以馬來人為主。
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為數眾多的馬來人,讓馬來西亞金融業獨創出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商業銀行。
第一金馬來西亞基金經理人高君逸說:「伊斯蘭教派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按教義是不得有借貸行為,不過,馬來西亞金融業卻克服了這個難題。伊斯蘭的金融模式,可在不違背信仰的前提下,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客戶服務。」
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目前粗估接近十六億,而大部分的穆斯林又以中東與亞洲為兩大本營,就地理位置觀察,馬來西亞可說是位於「伊斯蘭國度」的中心。「除伊斯蘭銀行外,馬來西亞更率先全世界發行伊斯蘭債券(Sukuk),該國發行量占全球總量的六四%。」高君逸補充。
根據台灣經濟新報的資料,馬來西亞所發行的伊斯蘭債券金額,從一一年的四千三百億元,倍增到一二年的九一二○億元。若按這樣的趨勢成長,馬來西亞政府自詡為伊斯蘭金融中心,的確是名副其實。
伊斯蘭金融業的快速發展,或許是馬來西亞能夠順利站上國際金融舞台,強而有力的後盾。
雄偉挺拔的馬來亞銀行總部大樓, 坐落於嘉美克清真寺附近,該集團市值目前已突破8500億元。
穿梭在吉隆坡市中心的上班族,步調之快頗有讓人置身於香港的錯覺。
吉隆坡鬧區金三角就像台北西門町般,總是擠滿著當地年輕人與外來觀光客。
福利優渥吸引人才
金融業薪資趕上國際投行水準
福利優渥吸引人才
金融業薪資趕上國際投行水準
諷刺的是,掐住東亞海域咽喉、擁中國十三億人口為腹地的台灣,地理位置優越不輸馬來西亞,況且,台灣早在一九九五年就已高喊「亞太金融中心」,照理說,起跑得早、又沒有被亞洲金融風暴重創,現在的發展,先別說香港,至少應該也能與天然資源貧乏、幅員狹小的新加坡較勁才對,可惜,現狀與理想差距實在太遙遠。
「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待遇與福利都很不錯,與新加坡已經相差不遠!」年齡不到二十八歲、就職於馬來亞銀行的黃小姐說道。
這位手中握有台灣名校畢業證書的年輕華裔,其實與很多優秀的七年級生條件相同,只不過,她的年薪在兩百萬元到三百萬元之間。這樣的薪資水平,足以與國際外資投行相提並論,在台灣這筆錢,甚至可以請到三位月薪四萬元的名校商學院系所高材生。
更讓人氣餒的是,對於年資較淺、月薪落於四萬元到七萬元的台灣本土基金經理人來說,恐怕還得努力「衝刺」當年度績效排名,或許才有可能達到與之相同的水準。
聽到台灣本土基金經理人的這般「待遇」,黃小姐不禁輕嘆:「這樣真的還滿少的!」當記者追問,當年是否曾考慮在台灣金融業覓職時,她說:「有被找過,但最後並未去面試,而薪水的確是考量因素之一。」
顯然,當初她的抉擇相當正確,畢竟台灣低薪的環境,迫使金融人才外逃,早已不是新鮮事,「如果台灣金融現狀不改變,當然可以選擇離開。除英文要好之外,最好還要有CFA(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這張證照不僅在新加坡備受重視,在馬來西亞同樣是超級重要!」她強調。
對於馬來西亞金融業的優異表現,大馬政府似乎仍然不滿意。
一一年十二月,馬來西亞中央銀行再推出《二○一一?二○二○年金融領域大藍圖》,希望經由政府的主導下,讓金融領域能夠以每年八%到一一%的速度成長;一二年,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布(Najib Razak)親自主持一項耗資兩千五百億元,名為「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TRX)的金融開發計畫,企圖將吉隆坡打造成一座有別於香港、新加坡的金融城市,國際金融機構若是進駐該地,所得稅即可減免十年。
姑且不論成敗,至少馬來西亞敢改革、敢讓利,還有,口號喊出就有做得到的氣魄,這些都值得台灣借鏡。
(圖片/CIMB提供)
納西爾拉薩(Sri Nazir Razak)
出生:1966年
現職:聯昌集團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
經歷: 《歐元雜誌》2012年最佳貢獻獎
學歷: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經濟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