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蕭索之際,英國政府仍投入七十億英鎊,將坐落在東倫敦的史特拉福進行改造。然而,變臉後的東倫敦能否如人民所期待,帶來經濟繁榮?抑或只是另一個都市更新的負面教材?
奧運選手與遊客雲集的史特拉福(Stratford),如今已是一個現代化的都會公園區;在這裡,有乾淨的捷運站、新穎的運動中心,以及購物中心名牌商店熙攘的人潮。很難想像,在此之前,這裡是有著「臭史特拉福」(stinky Stratford)之稱的廢墟,充滿了汙染和犯罪!
追求都市更新成功範例
在談及奧運的計畫時,英國首相卡麥隆自信地說:「我們追求的目標,是竭盡所能地舉辦賽事,並為下一代留下資產。」卡麥隆所說的留下資產,最重要的計畫就是在史特拉福所進行的都市更新。
這個和二○一二年倫敦奧運賽事相關的重建計畫,由倫敦奧運交付管理局(Olympic Delivery Authority)興建,花費預算約七十億英鎊。規畫初始就是「洗土」──清洗被工業汙染過的土壤。只有將土壤洗乾淨了,再拆除地上近百處廢棄的建築物,才有新生的土地可以規畫公園。
對於這次的都更計畫,倫敦奧運場館總監布利(James Bulley)將「減法」以及「暫時性建築」的概念,徹底發揮在奧運主場館、水上運動中心、籃球場的設計與興建上。例如,用最少的鋼量,建造出世界最輕的奧運主場館,以及未來可以把水上運動中心和籃球場多餘座位拆除, 改成社區運動中心。
英國政府不斷強調,都更將為經濟發展帶來正面效益;例如,奧運結束後,建在水岸邊的選手村,將改為可容納二千八百戶住家的公寓,安裝廚房之後,六○%出售、四○%作為社會住宅。建於西北邊的媒體中心,也會改成辦公大樓,招攬新企業進駐。除此之外,還能替地方創造三千個就業機會,還有三個健康中心。
然而,奧運還未結束,對於都更計畫的樂觀與質疑,卻已在倫敦角落上演。對部分居民來說,奧運表面上看來是運動比賽,但本質上,就是一門生意,可能可以帶來財富,但相對也要付出代價。
花了70億英鎊的重建工程,深受期望的同時,也被質疑破壞生態環境。
當奧運結束、遊客離去,這些建築能否繼續促進當地繁榮,是此次都更的重點。
結局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已經住在史特拉福超過二十年的瑪莉說:「我從未覺得他們有把我考慮在計畫內,他們從來沒有人來問我同不同意改建我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所以不要說是來幫助我們的,因為我們沒有要這麼做。」瑪莉望向窗外那紅色的螺旋塔,覺得那個鮮紅的建築對她來說很刺眼。
自從聽到政府要在史特拉福興建奧運場地的消息,居住在此地的作家藍恩(Lain Sinclar)已持續寫了上百封信,抗議政府奧運都更計畫不周全,以及對土地造成的傷害。「奧運計畫的推動者不斷告訴我們,那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大片溼地;但那裡其實有很寶貴的自然資源,你可以在那享受微風吹過,逃離擁擠的東倫敦。但現在我只能看到一座座巨大的建築,以及更多的土地淪為私人所有。當過去所有的生活被破壞之後,居民也只能離開。難道,我們留給下一代的資產,是那個像水泥工廠的水族館、巨大的螺旋塔以及購物中心嗎?」
然而,有沒有必要為十七天的賽事,改變生態樣貌?史特拉福的居民,如果失去了這次重建的機會,會不會就此再淪為邊緣區域數十年?文明和生態,金錢與精神,永遠是現代化社會的爭議議題。
不過,可以在這次史特拉福都更計畫被檢驗的是,奧運之後,到底史特拉福居民的生活,有無因為都更而改善?還是它只是另一個替政府爭到面子,而沒有贏到裡子的都更而已?這不僅攸關英國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更考驗英國能否為世界建立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