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並沒有朝著聯準會希望的方向發展,或許這才是讓市場下得花容失色的原因,因為聯準會似乎撐不住場面了。
第二波量化寬鬆政策(QE2)是聯準會祭出的「高貴努力(noble effort)」,給投資人和消費者灌輸通貨膨脹的恐懼觀念,用來刺激民眾購買房子或其他消費支出──買什麼都好,只要有花錢就可以。問題在於,聯準會試圖避免陷入日本失落二十年的後塵,希望民眾的現金趕緊花掉,不要留在手邊;可是過去二十年來,「現金」一直是日本表現最好的投資資產類別之一。不幸的是,持有美元的人似乎發現聯準會的陽謀,現在他們跟日本人一樣,把美元抱得更緊。這麼一來,聯準會的量化寬鬆政策就不容易產生乘數效果。
多數市場觀察家無法精確解讀聯準會的政策意圖,使得聯準會單打獨鬥,根本無法帶起貨幣供給成長;若銀行緊縮銀根,且消費者停止消費,那麼聯準會創造的額外資金效果就很有限。事實上,最近這回短暫的經濟復甦,是數十年來第一次貨幣供給並沒隨著經濟而明顯成長。這或許是柏南克不再推出QE3的原因,也讓市場大失所望。
不論QE3是正確或錯誤的政策,都被市場視為聯準會活絡貨幣和經濟成長最有威力的武器。聯準會之所以保留持續擴張貨幣基礎的政策,主要是對量化寬鬆政策的立即效果產生疑慮,反而採取金融媒體所謂的「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
聯準會以規模四千億美元的長期公債換短期公債,希望能改變銀行只將資金投入長期公債、賺取穩定但微薄收益的作法。在聯準會的扭轉操作下,將縮小存款和長期公債間的利差,帶動放款利率高於公債利率,壓低美國銀行的獲利力,進而迫使銀行積極從事放款業務。
此外,扭轉操作還會拉低長期房貸成本,讓消費者願意借錢、銀行願意放錢,這是創造實質和持續性貨幣供給成長,進而促使經濟成長的唯一方法。
在QE2執行後,聯準會,甚至柏南克本身受到國內政治勢力的抨擊,因此不難想像,在QE2結束後,聯準會不會立即就採用更強大的量化寬鬆政策。當然,好消息是,未來幾個月若非得採取量化寬鬆政策的話,聯準會手中仍保有這張王牌。原先市場對扭轉操作抱持著負面的看法,但最後搞不好會證明這項政策更具效力。
然而市場的擔憂在於,聯準會的可用之兵愈來愈少,市場對聯準會扭轉經濟乾坤的信心也愈來愈薄弱──這就是我一開始所說的轉捩點。
「你贏不了聯準會(You can’t fight the Fed.)」這句市場俗諺或許漸漸失真;至少到目前為止,市場並沒有朝著聯準會希望的方向發展,或許這才是讓市場嚇得花容失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