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麼看,昭和三十年代都是「 最小不幸社會 」,但是拉麵館出聲吃麵時,就會覺得「只要努力,明天會更好」
現在日本是超級便利時代,能從電子書籍上閱讀小說,家具或旅行都能網購,而透過手機能和遠處友人面對面說話,周末動輒出國旅遊,雖有輻射問題,但上班族總覺得交給政府解決就好。和一九五五年開始的所謂「昭和三十年代」比起來,日本上班族的薪水漲了三十倍,但幸福感如何?
一九五五年,日本有森永奶粉事件導致一三○名嬰兒死亡,讓人覺得企業沒把消費者當人看;而五六年有水銀中毒導致水俁病的殺人公害;五八年又有避孕藥影響誕生許多殘障兒,此外五九年有伊勢颱風來襲,造成五千多人死亡失蹤。
雖說是天災,但當時沒什麼避難指示或對策,可說是人禍,大氣汙染、水質汙濁很理所當然,當時的日本人忍耐過著相當不衛生的環境。
半世紀前的昭和三十年代,上班族生活也不好受。首都圈通勤電車尖峰擁擠率達三○○%,有人四方被夾住,從池袋站到新宿站腳沒落地,約十分鐘都是懸空狀態。○七年才改善為一七一%,報紙稍加摺疊也能閱讀程度,或許是超滿員電車難耐,才會誕生很多電車痴漢(色狼)吧!
當時周休一日,每月工時超過二百小時,五五年的年薪平均十八萬五千日圓,六四年為四十一萬日圓,所得雖倍增,但去外國旅行依然是遙遠的夢。
現在日本的都會住戶年收入平均六二五萬日圓,退休多年、七十六歲的TBS主播池田孝一郎回憶自己在一九五九年入社,月薪只有一萬二千日圓,在電視公司上班,卻買不起電視,能在公司附近洋食店用餐,已經算是很奢侈。
當時好不容易才能擁有電視、洗衣機、冰箱等三機,住郊區公寓受人羨慕,但實際上,是連榻榻米尺寸都縮水的狹窄兔子窩。上班族要搭兩小時電車才回到郊區的家裡,扭曲身體在小浴槽泡澡是小小的幸福。
再怎麼看,那個時代都是「最小不幸社會」,而非「小幸福社會」。或許國民很容易被騙,當時反對黨的社會黨黨魁在演講中被殺掉,也有學生、勞工、市民參加的安保運動,社會並不安定,但在拉麵館出聲吃麵時,就會覺得「只要努力,明天會更好!」有努力就有成果,是比現在更為單純而不囉唆的社會。
日本在五六年已脫離「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開始,而庶民有餘裕去買房子。六一年時,許多建商股票都成長到四位數字,專業主婦過半,男人一份薪水足以養活全家。現在不知昭和三十年代為何的六五年以後誕生的日本人,約有六六○○萬人,三年前就已超過日本總人口半數。
今年年初,《讀賣新聞》有關昭和的民調,有七成認為是「有希望的時代」,而只有八%的人認為平成(今年是平成二十三年)是「有希望的時代」,不知道是古老時代只剩美好,還是數字沒意義,幸福終究還是有沒有希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