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東洋經濟周刊》記者的眼睛,除了帶我們重回現場了解事發當時的經過,也藉由他當天的經歷,告訴同樣身處地震帶的我們,面對地震時該有的態度與準備。
編按:日本東北大地震當天,東京交通大打結,通訊也一度中斷,擔心家人安危的上班族歸心似箭。《東洋經濟周刊》記者山田雄大帶著公司隨時準備的防災袋,花了七小時走了二十七公里,雖然腿非常痠,但終於回到橫濱溫暖的家,以下是他當天的所見所聞。
遇到大地震,絕對不要貿然回家,應該留在安全的地方,這是準則。不過我很擔心家人的安全,所以我不想在公司或其他地方待一個晚上。
我家位於橫濱市青葉區,與東洋經濟新報社所在地的東京日本橋,距離約二十七公里(編按:大約是台北火車站到桃園火車站的距離)。電車停駛的情況下,我要回家只有兩種選擇,不是坐計程車,就是走路。計程車已經很難攔到了,而且就算坐上計程車,也只是加入擁擠的車陣中,所以我決定走路回家。
交通混亂我決定走路回家
下午四點二十五分,我們總共四個人(兩男兩女)從公司出發,路上可以看到有些行人戴著安全帽、背著防災包,不過其他多數人的外貌和平常沒什麼兩樣。很多人默默趕路回家的同時,卻也有不少人在新丸大樓的咖啡廳或東京會館的休息室裡吃飯、喝啤酒,形成一種很奇怪的景象。
走著走著,有時會看到一些建築物的窗戶玻璃碎裂,外面貼上禁止進入的字條,經過這種地方時,我總不免就會神經緊繃起來。
轉入六本木的大馬路,步行的人數突然大增,還有不少人走在車道旁。公車站前大排長龍,車陣綿延看不到盡頭,我想走路絕對會比坐車來得快。
下午六點,太陽下山了,也變冷了,大家還是井然有序地走著。人潮以一定的速度往前推進,抱著幼兒的媽媽和老年人看起來很辛苦。遇到障礙物等阻礙時,因為通行的道路突然縮減,現場就變得混亂。我當時心中想的是:「如果在這裡發生什麼意外,大家恐怕會陷入恐慌」。
陌生善心給我繼續的動力
沿途有些餐廳免費供應熱湯,讓身處嚴寒中的身體整個暖起來了。還有人貼上「出借廁所」、「路上小心」等海報,這些溫暖的話語給了我前進的動力。
走了超過二十公里之後,走路的人數逐漸減少,坐在路旁的人此起彼落。走路走得腳很痛,也愈來愈累,速度開始放慢,這時候我已經進入橫濱市青葉區。我不斷告訴自己:「快到了!快到了!」
過了十點,我進便利商店借廁所、買飲料,準備做最後衝刺。十一點十三分,雖然腳非常痠痛,但終究回到家了。這次我在路上很少看到有建築物受損,不過如果發生的是更大型的地震,一定會有掉落物或有人受傷,絕不可能就這樣走了二十七公里。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