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年中國首次出現民工荒現象,在今年春節後再度引起各國關注,是否意味著中國廉價勞工所帶來的商品價格優勢不再,進而造成價格上漲。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認為,要是出口企業不升級,或到成本低廉的國家設廠,缺工恐怕會引起更深層的全球通膨問題。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 出口導向的台商 受民工荒打擊最大
其實以現在中國的經濟基本面來看,要維持七%~八%的成長還是沒問題的。但是通貨膨脹如果超過六%~八%,會產生不良的預期,像是炒作資產或房地產會令通膨加劇,所以中國今年的兩會,重點還是要緊抓宏觀調控,至於抑制房地產炒作,預料兩會後還會接二連三出手。
而中國在年初,也二度調高存款準備率,甚至正在對部分外銷產業進行壓力測試,研究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對於紡織服裝、製鞋業、玩具業等勞力密集產業的影響,顯示中國可能正為未來的人民幣升值進行鋪路。
「要是中國決定讓人民幣升值,其實是可以降低內部通膨壓力」,霍德明表示,中國以外的國家,當然會受到影響,霍德明說,因為中國製造的產品變貴了!
「不過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還是可以維持一段時間」,霍德明表示,但現在中國急於從世界工廠轉移為世界市場,以內需和消費為主,他們更希望能夠變成創新中心跟品牌中心,但能夠做到多少是值得觀察的。
■霍德明
出生:1955年
現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中華金融學會祕書長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歷:政治大學金融系主任、政治大學副教授(林宸誼整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 人口快速老化 中國慎防真空期
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能夠快速爆發成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與中國的「人口紅利」有絕對的密切關係。
過去三十年,中國年輕人口源源不絕地供給,提供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燃料,但是隨著人口的快速老化,中國第一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他呼籲中國政府必須採取各種政策延長第一次人口紅利,並創造第二次人口紅利。
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是指一個發展中國家,扣掉需要被扶養的十四歲以下與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勞動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蔡昉在「未來的人口紅利」論文中指出,勞動人口越高,其扶養比就越低,因此有源源不絕的勞力促進經濟成長。依據蔡昉的研究,這樣的人口紅利從一九八二年到二○○○年間,每年平均貢獻GDP(國內生產毛額)二.三%,等於中國平均有四分之一的GDP成長是由人口紅利所貢獻的。
但因執行一胎化政策的影響,中國的人口正在快速老化中。依據蔡昉統計,六十五歲人口比重在二○○○年已達七%,到了二○一五年將達九.六%,中國將到達人口紅利逆轉的轉折點,隨著人口老化,中國不可能短時間內,再藉由提高生育率創造第二次的人口紅利。
相對於第一次人口紅利是以農村的勞力進行低成本、低技術、低效率的產出,中國政府未來不應該再走低效率的老路,應該就教育制度、就業制度、戶籍制度及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革,提升新勞動人口的競爭力及品質,以延長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時間,同時並為第二次的人口紅利做準備。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第一次人口紅利與第二次人口紅利之間的真空,他認為透過勞工的再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勞工的素質,進而維持中國的製造優勢,使人口紅利得以延續!
■蔡 昉
出生:1956年
現職: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人力資源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博士
經歷: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副所長、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林宸誼整理)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 內需市場崛起 往內陸遷移正是時機
「珠江三角洲的一名工人,今年平均薪資在人民幣一千五百元到兩千元,換算成新台幣大概已經一萬多元,與台灣的工資已經越拉越近!」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認為,台商最好開始採取因應措施,準備往其他更低成本地區轉移。
如果與外銷沒關聯的產業,可以考慮移到中國內陸,隨著中國內需市場的崛起,現在其實是台商往內陸遷移的時機,必須注意的是,中國內陸有很多建設還不夠完備,成本還是會再上升,台商必須有所準備。
其次就是把工廠轉移到其他東南亞國家,目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的候選地包括了越南、印度。童振源並舉出實例:台商曾有兩波去東南亞國家發展的高峰,第一波是在八○年代,為了求生存來尋找低價勞動力的中小企業。第二波則是尋求擴張成立據點,譬如仁寶、鴻海還有王永慶家族企業進駐越南。如果無法遷移,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技術升級或轉型。
其實業者心裡都很清楚,缺工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會是最後一次,這將會是一個持續的現象,因為中國開發內陸省分,年輕人開始留在當地發展,加上少子化現象讓人力供給成長有限,這個結構性的問題,讓大廠更重視分散布局。但小廠要新設一個廠,要找地、要營運資金,可就沒那麼容易。
■童振源
出生:1969年
現職: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預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
學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事務博士
經歷: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陶曉嫚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