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對石油需求越來越大,當中國與阿拉伯世界越來越親近,美國將會如何鞏固在伊斯蘭世界的權力?中國又將如何因應?黑色液體依舊操控著全球政經…。
但是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阿拉伯產油國異口同聲認為:「中、短期內絕不可能」,因為有一位「巨亨」已經改變了阿拉伯世界。
這位巨亨就是中國。○一年之後,中國的經濟快速成長,讓它渴求石油幾乎已到達難以抑制的地步。我當時在香港為摩根大通(JP Morgan)投資銀行工作,擔任其中國經濟學家,得到的資訊幾乎都是第一手觀察資料。當時的情況,彷彿整個世界突然發現中國的存在;大量的客戶突然鼓譟起來,紛紛詢問:「為什麼中國的石油進口激增?」道理很簡單,首先,中國的出口工廠必須使用石油為基本動能來生產商品;第二,中國人忽然有錢了,紛紛搶購私家車,汽車數量爆炸性的成長當然也推升了汽油需求;第三,打從○六年開始,中國政府就一直在建立其所謂的戰略石油儲備。
進口石油每五年翻倍
這並不是說中國沒有石油儲備,其實,它每天可以產出三七○萬桶原油,是世界第五大產油國,但是,其國內產油量仍然遠低於國內石油消耗量。中國在九三年轉變為石油淨進口國之後,石油進口量每五年就增加一倍的用量。
數字的確會說話。八○年代,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只占全球微不足道的三%,但到了○七年,其消費率卻已飆升到九%。變成全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它新增用油量占了全球的四○%。這股額外需求,擠壓著全球石油市場,促使石油價格在○四年之後,盤旋向上,也讓阿拉伯世界獲益良多。
在石化部門領域,沙烏地阿拉伯與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財政和技術合作。○七年,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公司(Sinopec)簽署了一項協議,擴大福建泉州煉油廠的產能,這家合資公司將由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和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各出資二五%,中國石油化工公司承擔其餘的五○%股份。中沙之間的商業關係也不斷增強。
有任何理由需要擔心這兩國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嗎?在○六年初,胡錦濤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時,美國國防大學(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的學者理查.羅素(Richard Russell)就曾經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專欄發表文章說:「中國和沙烏地阿拉伯正在奠定戰略關係的基礎,這總將挑戰美國的利益。」而且「最危險是,美國政府可能無法偵測到這些事態的發展。」
我個人則完全不相信這套說法。因為在利雅德街上,幾乎看不到中國商人,這場景與杜拜大不相同。
中美相互制衡
中國所面對的危險是美國在阿拉伯世界的「冒險」行為會推高油價。伊拉克戰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現在已普遍認為: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大烏龍,但是,這場戰爭卻提高了油價,中國必須支付較高的成本,來解決其經濟迅速增長所帶來的能源渴求。這是中國不甘心支付的成本,因此,只要中東有任何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中國絕對會更積極反對美國在中東的「冒險躁進」,因為它擔心戰爭會促使油價飆升。當然,中國不可能直接揮軍中東,但北京總會找出其他辦法來制衡華盛頓,譬如,以武力威脅台灣或與北韓談判。
(本文摘自第二章,黃筱雯整理)
■新絲路—阿拉伯與中國攜手引領世界經濟
作者︰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
目前為蘇格蘭皇家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駐點於香港。曾是摩根大通(JP Morgan)投資銀行駐香港的資深中國經濟學家。定期接受《彭博社》(Bloomberg)和美國CNBC財經新聞台等的專訪,文章和專論更經常出現在英國倫敦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和美國的《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譯者:蔡宏明
出版:梅霖文化出版(2010年02月)
■伊斯蘭金融大商機
作者︰門倉貴史
譯者︰林慧如
出版:經濟新潮社
內文簡介︰所謂伊斯蘭金融,是以遵循「回教律法」(《Shariah》)為前提的金融體系,其最大特點是「嚴禁利息」。本書將解釋伊斯蘭金融的所有精髓。
■石油的政治經濟學:高油價時代的新世界版圖
作者︰麥克.克雷爾
譯者︰洪慧芳
出版︰財信出版
內文簡介︰國際油價在2008年7月突破每桶140美元之後雖見回落,但仍屢次大幅震盪。中國與美國的能源矛盾終將擴大,印度、日本、歐洲及俄羅斯也必加入這場能源攻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