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愛斯基摩人利用阿拉斯加的寒冷氣候,製作天然的冰箱,但如今碰上氣候暖化,冰原的冰逐漸融化,愛斯基摩人再也沒有儲存食物的地方;但更糟糕的是,生態系統和環境地貌也正一步步遭受到破壞。
編按:為搭配四月二十二日的世界地球日,《今周刊》特別與Discovery頻道合作,為期兩周,推出探討地球環境變遷的系列報導,藉由科學家的第一手直擊與探討,提供讀者對於環境生態的省思角度。
首篇推出《阿拉斯加暖化紀實》,由一群國際科學家、博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從阿拉斯加的地貌、生態環境的改變,來證明全球暖化正在發生。
冰山林立、白雪皚皚,北極熊在冰原上慵懶地走著,是一般人對阿拉斯加的印象。但如今,這片自然樂土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登山家兼博物學家史帝夫.貝蕭正深入一千三百英尺的冰河壺穴,兩旁是堅硬的冰壁,溫度非常低,而且底下水流湍急,隆隆水聲像是全速通過的火車,整座瀑布深不見底,稍有閃失,可能就再也見不到親愛的家人。「那是我這輩子做過最可怕的事。」史帝夫說。
拚命的一切,是為了察看冰河融化的速度。縱使深邃的藍色壺穴是那麼迷人,但它並非是冰原地形的特徵,加上滾滾清水,代表著冰原正在融化,並促使冰河加速流向大海。這是暖化的證據之一。
史帝夫和團隊也使用精密探測器,來測量冰原的厚度,卻發現冰下的水流通道不只一處,「在這裡出現流水可不是好事,表示冰正在融化,這條冰河正在消失中。」探測小組表示。
除此之外,另一組人員也正在尋找冰河消退的證據。環境科學家羅門.戴爾及攝影師戈登.布坎南採用一九○九年拍攝的山景,一百年後在同一個地點和角度重新拍攝,以新舊照片來進行比對,並進一步了解過去一百年來冰消退了多少。
出現混種「北極灰熊」
事實是驚人的。原本覆蓋在岩石上的冰,如今已不復見,冰稜線更是往後撤退三分之一,「超過十億噸的冰從冰河融化,並流入太平洋。」羅門預估。
暖化造成冰河融化,也連帶影響生態結構。孩子們喜愛的北極熊,近年來的日子就過得非常辛苦。「海冰」對北極熊來說,是捕食後的休息地,也是行走的平台,但現在海冰大量消失,加上海底生物數量減少,北極熊必須空著肚子游過海面,等到達另一片冰原時,早已是又累又餓。研究人員就發現,這一區幼熊的存活率,自一九八九年以來已下降超過一半。
更令人訝異的是,北極熊逐漸遷往陸地上居住、覓食,已經和原生的北美灰熊進行雜交,並出現後代,生物學家稱之為「北極灰熊」。這並非正常現象,北極熊和北美灰熊雖是近親,但兩種動物的生活形態和居住環境完全不一樣,更不會出現交配情形。因為氣候暖化,原本住在冰原上的北極熊遷往陸地,與北美灰熊的生活圈混雜在一起,出現「混種」的異常現象。
此外,食物鏈系統也受到極大威脅。鮭魚是阿拉斯加生態食物鏈的基礎,牠們是北極熊、灰熊和鯨魚等大型動物的主食,鮭魚的腐肉則可以成為昆蟲和小型食腐動物的食物。一旦氣候過度變化,鮭魚無法適應,就會造成大量死亡的現象;或者,鮭魚不再回來產卵,這條河不再有鮭魚出現,屆時將會造成野生動物和生態系統結構的崩潰。
針葉林成了灰白死林
植物生態同樣面臨重大危害。羅門駕著超輕型飛機,前往阿拉斯加南部森林,這裡的針葉林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是熱帶雨林的兩倍。但不幸的是,由於氣候過於溫暖,原本會在冬天死去的雲杉小蠹蟲大量繁殖,雌甲蟲把卵產在樹皮內,幼蟲孵化後啃食樹木內部,導致樹木死亡。從空中俯瞰,原本綠意盎然的針葉林竟變成了灰白死林,小蟲摧毀了整座森林,更增加二氧化碳無法被吸收的後遺症。
不僅針葉林遭受暖化波及,泥土也無法逃過暖化浩劫。阿拉斯加凍原屬於永凍層,但生態保育學家桑金潛入淺水湖時,卻蒐集到大量甲烷氣體。甲烷是惡名昭彰的溫室氣體,如何在阿拉斯加產生?原因是:氣候暖化造成永凍層解凍,並釋放出甲烷。一旦解凍的情況持續惡化,將會有更多的甲烷被釋出,暖化的現象只會更加嚴重。
這群科學家花了一個月時間,深入死亡的森林、荒蕪的地區、驚險的冰原壺穴,以及改變中的海洋世界,他們目擊了一切暖化的證據,目睹這片脆弱的荒野,正在受到暖化帶來的重大影響。北極熊是第一個受害者,也是第一個因全球暖化而被列名的受威脅物種。
「地球上每個人都是元凶,每個人都要設法解決這個問題。」桑金不諱言地說。人類必須從「住一個地球」的觀念,改變為「租一個地球」,並且有義務去正視環境變遷帶來的重大問題,才能及時挽救這片飽受威脅的居住地。
《生態之城》
2009/4/9起每周四22:00~23:00播出
《未來生態尖兵》
2009/4/22(周三)22:00~23:00播出
《阿拉斯加暖化紀實》
2009/4/26(周日)21:00~23:0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