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世界的權力平衡,在中國大口吞噬能源之下,已產生結構性改變,油價也因此被推升至歷年新高。中國這位最新加入且實力不容小覷的石油消費者,究竟會為美國與世界帶來何種衝擊,各界都在等著看!
毛澤東有句名言:「槍桿子裡出政權。」不過當數百萬中國人開始駕駛汽車,這句話卻應驗在車輪上。這場有關個人移動性的革命,所產生的影響是全球石油市場都感受得到的。
在全球石油市場裡,中國的石油消耗量在過去五年來已經提升四五%。就地緣政治學而言,就中國本地而言,這點都在挑戰著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過那只是這場革命的開端,因為現在中國自己也在製造汽車了。
上個世紀,汽車一直是典型的美國產物,為著廣大且成長中的美國市場而生產,並出口給想要接受美式生活的人。不過美國市場已經飽和,要銷售更多汽車的惟一方式是降低駕駛人年齡。下一個大市場就在中國。依人口比例計算,中國目前擁有的汽車數量和美國在一九一○年時一樣多,這表示汽車銷售的未來在這裡,在這個汽車正展開第二生命的中國。
煙霧和塞車是經濟快速膨脹的直接結果。當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到達每人年均一千美元時,人民開始買車。二○○○年時,中國境內有一千六百萬輛汽車;到了○四年,有二千七百萬輛。等到二○一○年,可能會有五千六百萬輛,二○二○年時,會倍增為一億二千萬輛,這些車輛將全部湧入道路中。
而且所有汽車都要用汽油。九二年時,中國還是石油輸出國,但是一年之後,中國就開始進口石油,而且自九三年起,每年的進口需求量都在增加。○三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入國。○四年,中國每天需要的石油量比○三年多了一百多萬桶(罪魁禍首是人民在停電和節電時期用的柴油發電機)。○五年,電力供應情況好轉,可是每天的需求量還是增加了二十三萬桶。就這樣,石油餵養著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而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驅動著使用更多汽油的欲望。也許到了二○二五年,中國進口的原油會和美國目前進口的原油一樣多。
這是美國第一次遭遇到像自己一樣飢餓的能源消費者對手,雖然中國並不像美國一樣富有。在紐約,石油交易商曾把油價頻創新高歸因於中國的需求。
中國將自己對石油的需求,視為一種策略上的挑戰和商業上的機會。○五年,中國開始和各產油國簽定長期的石油供應合約。中國對伊朗承諾了七百億美元和一座汽車裝配廠;對奈及利亞則承諾了三十億美元和一座煉油廠。此外還有沙烏地阿拉伯、哈薩克、俄羅斯、加拿大、厄瓜多、安哥拉、查德和敘利亞。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曾打算購買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不過後來遭到憤怒的美國國會封殺。
中國曾明確表示,它想要的是取得石油、做生意,並沒有興趣參與石油國家的政治。然而「不關心政治」卻是另一種政治。當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票決定,是否制裁蘇丹在達佛地區的種族滅絕暴行時,購買蘇丹一半石油的中國否決了這個提議。歷史一直在重演。一九四○年代,美國接管了原屬於英國的石油開採權,宣稱自己只要「做生意」。現在,輪到中國來扮演這個角色。
「我們生產並輸出石油一百多年,不過這一切被美國控制了一百年。」委內瑞拉總統查維斯與中國簽定包含七億美元低收入戶住宅信貸額度的石油協定,後來他說:「現在我們自由了,我們要把這石油交給偉大的中國。」
作者︰麗莎·瑪格內莉
曾為《舊金山記事報》、《連線雜誌》、
譯者:繆靜芬
出版:先覺(2008年4月)
作者︰羅德尼·懷特、索尼雅·拉巴特
譯者︰吳國卿
出版:財信
內文簡介︰溫室效應所引起的氣候變遷,已為全球金融世界帶來各式機會與挑戰。
作者︰艾弗瑞·克羅斯比
譯者:陳琦郁
出版:左岸文化
內文簡介︰這不是一本要大家節約能源的警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