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意識抬頭,清楚標明成分來源和製造點的產品,愈來愈受消費者認同,食品廠商受制成本、像中國靠攏的情況,開始有所改變。
自從超市貨架上的中國黑心食品下架之後,情勢已然改觀。一夕之間,「非中國製造」已成為強力賣點,如今來自蘇格蘭工廠的Quali-C產品售價是一般維他命C的兩倍,費立茲說:「現在是我們的大好機會。」
「中國」牌反著打 形成賣點
在此波的進口食品危機中,企業也發現了賺錢妙方,有些開始大打「非中國製造」牌,像是紐約高檔食品專賣店Fairway就向顧客提出保證,絕對不賣來自中國的海鮮。
紐澤西州的狗食廠商Freshpet也看到了一線曙光,該公司在去年底生產高級純天然肉蔬混合產品,大多數零售商認為這種想法「很有意思」、但是沒用,所以一開始只有二百家商店販售。
然而三月陸續傳出寵物死亡消息,許多產品開始回收,因為它們可能含有來自中國的工業化學原料三聚氰胺,Freshpet強調自家產品的惟一海外原料是來自歐洲的蛋白質成分,所以很快就席捲市場。
Freshpet還準備了大型貼紙,讓零售商貼在他們的冰櫃外面,上面標示出飼料包裝地、並且註明原料是本地的當日新鮮材料。
轉眼之間,原來不理會Freshpet的零售商開始「打電話叫貨」,現在已有一千家商店賣他們的狗食。
今年底前還有另外一千家會加入販售行列,二○○七年的營業額預計會增長三倍,達到五千萬美元。創辦人之一的摩利斯(Scott Morris)指出:「有時候,東西夠好之外,還要有點運氣。」
不過,對大多數的食品公司而言,想要從現行的全球食品供給來源中、剔除所有來自中國的成分,卻是不可能的事。就連像是麥片棒之類的簡單食品,所含的成份也是從印度、菲律賓、以及中國而來。
食材檢驗大餅 IBM也來搶
中國現在是全世界維他命、蘋果汁以及其他食品的主要供應國。食品成份顧問專家柯瓦奇(Peter Kovacs)表示:「如果知道食品成分是從四面八方而來,大多數人一定會很驚訝。」
許多大型食品企業開始希望提供進口原料的安全保證,這對於負責產品檢驗的公司來說,當然是一大利多。
總部位於倫敦的Intertek公司業務遍及一百一十個國家,它為顧客提供完整的品質檢測,由於最近頻頻發生回收與禁止進口事件,該公司接獲的詢問量已經倍增。
IBM同樣看好這塊市場的商機,想要確保晚餐食物安全的重要步驟之一,就是去追蹤成分與產品從農場乃至店面貨架上的整個流程。
這樣的追蹤系統乍聽之下很簡單,不過實行起來卻很困難,它需要複雜的標識與軟體,這家科技大廠希望提供追蹤標籤與感應器、以及相關的感應電腦與軟體,去監測運輸或是處理過程,來滿足市場需求,並進一步從中獲利。
認證和標章 擄獲消費者
而且這種系統不僅可以促進安全與品質,也讓企業得以提供優質產品。舉例來說,確有可能借此載明飼養過程中未施打荷爾蒙的牛肉,或者是有宣傳效果益菌的優格││因而也能提高產品售價。
此外,海外零售商也發現,只要能夠提供消費者此類資訊,也可以從中獲取高額利潤。自從歐洲爆發了李斯特菌與其他食品汙染事件後,法國連鎖超商家 樂福創設出所謂的優質產品線(Quality Line),產品都是來自於符合嚴格品質標準的當地農家,如今這些產品已在十五個國家上市,而且還越來越受歡迎。巴黎家樂福的品管與風險部門主管維克瑟勒(Roland Vaxelaire)指出:「只要出現危機事件,我們的表現就會大幅超越對手。」
安全放中間 價格優勢退燒
如今美國大型連鎖店也開始朝這個方向邁進,對有機食品進行認證,產品加註來源國家,而IBM卻看到了更大的商機。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的消費性產品主管布列思特(Guy A. Blissett)指出:「消費性產品企業知道,如果想要維持競爭力,必須要有功能強大的追蹤系統。」IBM不只是在等市場擴張而已,它還對消費者展開積極攻勢,因為根據研究調查顯示,有將近四○%的消費者因為安全考量而改變了所購買的食品。
近年來由於市場的無情壓力,迫使食品廠商以最低價進購原料,他們投向中國的懷抱也在所難免。
不過,正如DSM的費立茲所言:「企業不再只有價格考量,也開始逐漸產生戳記或是標章之類的想法。」
DSM創造出保證品質、可信度、以及產品追蹤過程的標章,也並不令人意外,這種產品不但有益於食品安全,對於DSM企業本身而言,也帶來了正面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