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無法長久維持競爭優勢的時代;因此,最聰明的企業都在學習永續經營之道,藉由不斷地創造新優勢來迎接競爭。
我們得知正確的訊息:無論採用什麼策略,競爭優勢的開創與維持一年比一年難。密西根大學企業策略學教授普哈拉說,「無論你有什麼優勢,總會有人將它奪走。」
但殘酷真相的背後有著希望。創造優勢儘管難,精明的組織正設法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優勢的創造不能一勞永逸,甚至保有幾年優勢也是一種奢望。但一些傑出的業者正退而求其次:它們不斷創造新競爭優勢,而且速度愈來愈快。
這類企業變色龍學會以相對簡單之道,因應社會、經濟與快速變化的競爭情勢。他們不會為了保護逐漸褪色的優勢,而自陷於市場占有率的慘烈廝殺中。他們的做法是,掌握時代精神,不斷提出新構想,迂迴前進。
這些新點子是否古怪,他們並不在意。舉例說,星巴克推出的數位音樂亭成效如何,分析師仍無定論。亞馬遜的Mechanical Turk究竟是什麼,也還讓人頗費猜疑(它是一種將小型工作委外的線上市場)。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實驗的文化是一種必備要件。
全球各地的競爭持續升溫,亞洲公司對歐美的競爭對手形成夾攻。此外,網際網路讓新業者有機可乘。eBay透過Skype提供免費電話,攻擊電信業者,就是一例。而拜網路之賜,更多企業除了賣產品外,還提供服務,進軍過去絕對無緣進入的市場。Google的新線上服務,開始挑戰微軟的軟體程式。
令人心驚膽戰的是,可口可樂對百事、微軟對蘋果這類傳統戰事,只是競爭全貌的小小一角而已。在各式各樣的產業,企業正在尋找拋開對手、開拓嶄新市場的新途徑。許多業者發現,在這個密集網路化的時代,合作比直接競爭有效。領導人知道,如果眼中只有競爭對手,他們會錯失真正大好的商機。
值此競爭情勢日新月異之際,謹守幾項關鍵性指導原則能使企業保持領先。
大還不夠,還要與眾不同。戴爾、沃爾瑪、英特爾、家得寶(Home Depot)與微軟,都是雄霸一方的業者,但也都面對成長與獲利的新挑戰。最明智的策略就是努力成為一個巨無霸?哈佛商學院策略大師麥克.波特不以為然。他認為,在一個無限選擇的時代,還有更好的辦法可以建立競爭優勢。他說,「世上沒有最好的汽車公司,沒有最好的汽車。只有不斷競爭才能獨樹一幟。現在,要成為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必須能夠滿足一組經過精心籌畫的需求選項,而且要在全球基礎上為之。」
忙著競爭,不如開闢新市場。利基市場固然好,開闢新市場好處更多得多。曾在街頭賣藝的蓋.拉利伯蒂,二十二年前,以結合馬戲團(但沒有動物)與劇院(但更多特技)的獨特概念,建立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儘管在全球大舉擴展,年銷售額約七億美元,太陽馬戲團沒遇上強勁的競爭對手。
這歸功於「保持瘋狂」、不讓「穿西裝的」參與創意決策,為長保節目清新,掌握大眾口味的變化,還設立「新時尚」單位,負責研究餐廳、汽車設計、服飾潮流的變化。
執著的對象是顧客,不是競爭對手。重裝備業者競爭激烈。但頭號業者Caterpillar以顧客需求為業務重心。Caterpillar為遍及全球各角落的顧客運送零組件,而且保證在二十四小時內運到。這種高度服務的成果,不僅止於顧客忠誠而已。各式各樣的服務合約,彷彿是對這家公司的一種保險,在全球運交幾十萬種零組件的需求,也使它成為一家迅速成長的後勤業者。
盡量貢獻所得。十多年前,詹姆斯.穆爾在《競爭之死》一書中指出,類似電腦業三巨頭(IBM、英特爾與微軟)或豐田與其供應商的合作網路,正取代個別公司,成為新競爭勢力。現在,許多公司更進一步,運用社會大眾集體合作的力量,創造開放資源軟體、eBay的廣眾市場與Skype網路電話網等新事物。
有些業者運用合作,取得巨大優勢。以Google為例,將數以百萬計的人與業務整合在一起,開創了勝過對手的搜尋成果。Google的市占率因此逐日擴增,還藉以打造了一個營收六十一億美元的廣告業務。
個人化。憑互聯網與即時供應鏈,現在的顧客依照本身口味定製公司產品,大眾市場的時代正消逝。亞馬遜根據讀者文學傾向,提供個人化導讀建議。
要積極進取。低成本的商業模式不再能使業者脫穎而出,但效率仍然很重要。必要時不惜近身肉搏也是必要條件。在有些產業,競爭的嘴臉十分醜陋。波士頓顧問集團的喬治.史陶克說,「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你做生意,是為了過癮,還是為了取勝?生意場上,我不吃你的,你就要來吃我的。」
事實真相是,企業競爭的這場全球大賽並無最後勝利者。網路軟體新興企業JotSpot創辦人兼執行長喬伊.克勞斯(Joe Kraus)說,「勝利只會使你面對全新、資金更雄厚的競爭對手。競爭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