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布希獲得勝選,美國國內對於今後將何去何從,卻依然延續過去幾年的分歧看法,在民主黨的挑戰下,未來四年的美國是團結,還是繼續分裂?
喬治.布希在十一月二日的大選中,以五一%比四八%的比數,擊敗約翰.凱利(John Kerry),粉碎了民主黨重奪白宮之夢,使共和黨在白宮、在國會、在各州的首府都取得決定性勝利。
事實上,選前美國經濟情勢並不樂觀。儘管四度減稅,就業機會較二○○一年減少九十四萬個;飛漲的油價制約了經濟成長;消費者信心在選前四個月不斷下挫;道瓊指數整年來只在萬點徘徊。在選前幾場辯論中,面對侃侃而談、一副總統像的凱利,布希也顯得大為遜色。以伊拉克問題而言,在一千一百名美軍捐軀之後,情勢仍然一片沸揚,動亂無日無之。
機會
勝選給布希團結國家的舞台
布希就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勝選,但這項勝利並不表示他的政策獲得美國人壓倒性的支持。事實上正好相反:選情的兩極化對立,已經在美國國內造成嚴重分歧。耶魯大學歷史學家約翰.賈迪斯(John Gaddis)說,這次選戰之血腥堪稱空前;哥倫比亞大學的亞蘭.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也認為,這次選戰反映了美國分裂情況的嚴重性。
布希現在面對一項抉擇,他可以乘勝追擊,運用共和黨的多數優勢推動他的計畫,也可以極力促成兩黨合作,以解決若非透過兩黨合作,否則難望解決的伊拉克、國土安全、預算赤字、失業、醫療保險等種種棘手難題。
如果布希選擇了後者,他又應該怎麼做,才能在這些問題上取得最大勝算?首先他可以選拔民主黨人士擔任內閣要職。賈迪斯指出兩個先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民主黨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曾任命著名共和黨人亨利.史提森(Henry L. Stimson)為作戰部長;民主黨的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也曾以共和黨人道格拉斯.迪隆(Douglas Dillon)為財長。或許,布希也可以請民主黨參議員喬瑟夫.比丹(Joseph Biden)出任國務卿,或請前民主黨參議員山姆.努恩(Sam Nunn)出掌五角大廈。
一旦最高法院大法官出缺,布希可以任命溫和派人士遞補,這很可能是他向民主黨釋出善意,表示他意在促成大團結、而非大分裂的最佳之道。布希還可以扮演橋梁角色,以利民主黨參議員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民主黨密西根州州長珍妮佛.葛蘭郝姆(Jennifer Granholm)、與共和黨參議員李察.魯加(Richard Lugar)等兩黨重要領導人之間的溝通。
布希也可以選派民主黨著名之士擔任特使,因應特別艱鉅的海外挑戰,以顯示美國的外交政策獲有兩黨支持。例如,他可以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擔任特使,以協助解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的衝突;還可以請前任駐聯合國大使李察.郝爾布魯克(Richard C. Holbrooke),督導新一輪的全球防止核擴散行動。布希也可以效法前總統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的做法,設立兩黨委員會,以處理一些棘手難題。
拜這次勝選之賜,布希除了能乘機修改保守主義色彩過於濃厚的政綱以外,還有機會跨越兩黨分界、癒合兩黨分裂造成的創傷。富國銀行(Wells Fargo & Co.)主席兼執行長李察.柯法塞維契(Richard M. Kovacevich)說,「美國仍處於明顯分裂狀態」,希望「布希總統能決心將國家團結起來,做個全民的總統」。
對峙
民主黨未來不會輕易讓步
但布希會不會把握這次機會,修改政策走向兩黨和解之路?長年研究布希的觀察家對此大多存疑。他們一般認為,布希會繼續推動在伊拉克的行動,可能還會將中東政策升級,而與伊朗攤牌;在國內政策方面,他會全面展開自由市場改革行動,還會任命保守派、反墮胎的法官進入最高法院。
魯格爾大學(Rutgers University)政治學家羅斯.貝克(Ross K. Baker)說,「如果布希是湯瑪斯.傑佛森(Thomas Jefferson),他會發表一篇政治家風範十足的聲明,謀求和解。但布希不是傑佛森,他只會將這次勝利視為政策廣獲選民支持的有力跡象。」
布希將在二○○五年展開他的第二波內政改革行動。只是伊拉克問題仍將成為他首要關切的事項,在三萬億美元赤字陰影下,加以可能面對民主黨人的負嵎頑抗,他在內政方面可以放手施展的空間相當有限。
這些改革行動包括:私營社會安全帳戶(Social Security accounts)的實驗,一項耗資兩萬億美元、將減稅立法永久化的計畫,一項難度極高的稅務簡化方案,將「不放棄任何兒童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擴展到中學,還要將赤字減半。
民主黨領導顧問委員會(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資深研究員馬歇爾.維特曼(Marshall Wittmann)指出,「布希在第一任內取得的一些成功,主要歸功於民主黨人願意與他合作。但在明年,民主黨人不會再那麼好說話,而且他們會長時間(與布希)這樣對峙下去。」
由於大法官威廉.萊因契斯特(William Rehnquist)病重,他的幾位同事也退休在即,布希可能因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人事任命問題,而在近期內在國會山莊引發一場大騷動。
民主黨人會為了維護羅伊對韋德(Roe v. Wade)(編按:美國最高法院為保護婦女隱私權,在一九七三年做出的著名判例,認為在胎兒具有存活能力以前,婦女可以不問理由為何、決定墮胎)等具有自由派指標意義的判例,而與共和黨人奮戰到底。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首席法律分析家麥克.法蘭克(Michael Franc)說,一場法庭上的惡鬥,可能使雙方原已在許多關鍵性法案上取得的共識化為泡影,布希政府將因此「耗用大量政治資本,其他許多議題也將因此陷於持久的爭議」。
但根據布希不顧政治與預算障礙的個性,他即使能夠避開一場司法惡戰,在其他議題上與民主黨人的衝突也在所難免。他會力排眾議,使減稅做法永久化,他會批准個人投資帳戶,向國會提出修改社會安全立法的挑戰。此外,布希也熱中於稅法改造,而這項改造不僅工程耗大,也極具爭議性。
難題
布希政策難以擺脫財務赤字
商界人士預期,布希送交國會的第一批法案中,將包括使二○○一至○三年減稅措施永久化的法案;接下來,布希將推動社會安全的改革。但這一切都需要錢,預期這些法案如果通過,將在十年間為美國帶來兩萬億美元赤字。布希的班子既無意增稅,似乎惟有舉債一途。但每年增加兩千億美元的聯邦債務,能否在債券市場暢通無阻是一大問號。
在面對減稅與社會安全立法改革這類苦戰時,大多數政界人士會立即放棄。但布希不是這樣的人。他會集中一流人才,建立一個專責委員會,研究如何將稅法簡化,如何使稅法更有助於儲蓄與投資。從所得稅、到雷根式的漏洞防堵與稅率裁減措施,都在布希考慮之列。
許多共和黨人,包括眾院多數黨領袖湯姆.德雷(Tom Delay),主張以全國性的銷售稅取代現有的營利稅。還有人主張對一切所得採取單一稅率。但這些建議已經遭到商界反對。零售業者與小商人擔心新銷售稅會使消費者卻步,而大型企業也因為原本不必負擔任何銷售稅,或稅負很輕,對這類新稅建議興趣缺缺。
到最後,布希在稅法上,可能只能謀得小規模的改革。前共和黨眾議員文.韋伯(Vin Weber)說,在華府這種群雄紛擾的政治氣氛中,「想推動任何一項可能出線的大型政策,都是極其艱難的事。」
布希還可以採取一種較為漸進式的稅改做法,即針對所謂選擇性最低稅(Alternative Minimum Tax, AMT)進行改革。AMT是一種輔助性稅務系統,它使三百萬(主要是中產階級的)家庭無法享有州稅與地方稅減免,無法享有兒童免稅額;除非加以改革,否則到二○一○年,因它而蒙受損失的納稅人將高達三千萬。
近年來,布希與國會已就一些權宜的稅改方案達成協議。不過即使只是權宜之計,價碼也在不斷飛漲,欲謀長遠之計成本更高:至少必須在十年內投入六千億美元。
現在,國會議員可能被迫處理全面性的稅改方案,否則將成為數以百萬計中產階級納稅人眾矢之的。
但布希揮之不去的,是巨額預算赤字的陰霾。他誓言要在五年內將赤字減少至兩千五百億美元。但是伊拉克戰事、AMT稅改,以及任何永久性的減稅行動,都是當務之急,而這一切都使布希裁減赤字的構想幾乎形同幻夢。
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 & Co.)首席經濟事務顧問威廉.杜德利(William C. Dudley)說,「布希的預算數字根本對不起來。」在赤字問題持續惡化的情況下,布希很可能在明年就會遭遇民主黨、甚至若干共和黨人的反撲。
但布希政府在今後四年倒也未必全無建樹。舉例言之,遊說人士認為,居高不下的油價,終將迫使布希政府採取行動,推動久經擱置的能源法案。在經費短缺、民主黨人不甘雌伏,以及伊拉克情勢凶險莫測的情況下,布希無疑將在今後四年面對種種艱難,但觀察家多認為布希不會稍有退縮。
奧斯丁(Austin)德州大學政府學教授布魯斯.布坎南(Bruce Buchanan)認為,「換成其他人當總統,(在這種情勢下)都會謹慎將事。但布希不會。他會不顧一切做下去。」
(By Lee Walczak, Howard Gleckman, and Rich Miller, with Richard S. Dunham and Paul Magnusson, in Washington, and bureau reports, Busines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