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產業從發跡、成長到茁壯,在上個世紀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繳出年平均一○%的成長率,這項數字超過美國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的一倍以上,成就了微軟的比爾蓋茨、英特爾的葛洛夫等多個經濟與企業的新興霸權勢力。
跨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連續兩年的資訊科技支出萎縮讓人們不禁要問:是否資訊科技業美好的仗已經打過,未來將沉澱為景氣循環型產業?悲觀者如甲骨文董事長艾利森就指出,資訊科技業已如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鐵路興建熱潮,在爆炸性的成長之後,開始進入廝殺慘烈的大整併時代,也正基於這個原因,艾利森才積極主導敵意併購仁科案。
同樣悲觀者還包括前《哈佛商業評論》(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編輯卡爾( Nick Carr ),他的觀點是:「科技優勢已被高估。 」他強調:「企業的核心工作多數已被自動化……因此,我很懷疑資訊科技支出的成長幅度會高於一般性的資本支出。」
資訊科技業仍有再次昌盛機會
雖然資訊科技業在九○年代末期的泡沫餘毒尚未清除完畢,但美國《商業周刊》( Business Week )相信,資訊科技業仍有再次昌盛的契機, 只是部分領域已邁入成熟市場,未來的成長力道將會大幅放緩。譬如根據半導體產業協會的估計,半導體業可能要到二○○五年全球市場規模才會回復到二千億美元的水平,這一數字還略低於二○○○年。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規模在二○○○年達到近二千三百億美元後,近兩年快速崩跌,國際數據資訊公司( IDC )、迪訊( Dataquest )等多項研究預估,到○六年恐怕都還無法回到二千億美元水平。伺服器產業的前景也同樣艱困,二○○○年逾七百億美元的好光景已過,到○六年時還不知道是否過得了六百億美元關卡。企業用軟體(企業資源規畫軟體)是少數在過去兩年中未出現崩跌的市場,但其成長曲線也已接近平滑,市場狀況卻是僧多粥少,業者搶單廝殺的慘況勢必不會溫和客氣。
樂觀面是資訊科技的新興勢力正在崛起,《商業周刊》認為棄舊迎新正是科技業習見的運作方式。惠普執行長菲奧莉娜就極看好資訊設備與數位家電整合的市場,她強調這個市場兩年前才開始出現,如今只是邁入成長的初期階段,因此惠普積極布局,大力整合惠普產品線,以追求「高整合」與「簡易使用」兩大目標,簡言之,惠普的新時代策略是從辦公室到客廳,惠普要全面占領。
掌握短暫優勢 快速反應徹底執行
分類來看,幾個新興資訊設備市場的快速發展是可喜的,譬如智慧型電話,○一年才不過是十億美元左右的小市場,今年預估可望突破五十億美元,○六年上看一百五十億美元。數位電視市場,○一年不到三十億美元,消費性電子產品協會估計,今年應有六十億美元實力,○六年預估挑戰九十億美元。網站服務在○一年以前,因為多屬免費,收入微不足道,但網站服務收費已成普遍共識,「達康」大夢雖不再,但多項研究報告預估網站服務的營收將從今年的三十億美元,成長到○六年的逾一百二十億美元。另外,無線網路的後續商機潛力也頗受看好。
休兵兩年,眼見新的契機來臨,創投基金開始伺機而動。資本是科技創新的血液,如今血袋再次充滿,創投資金在今年第二季源源湧入市場,達到年率一百七十億美元的水平,雖然還比不上二○○○年的高峰期,但遠遠超過九○年代前半的每年四十億美元水平。雖然大企業對科技支出仍保守,但創投資金一動,企業科技支出立刻活絡起來, 一家無線網路服務公司 Inphonic,計畫下半年斥資一千萬美元大幅更新資訊設備,此金額比去年同期多出一倍以上。
雖說撥開雲霧見光明,但資訊科技業的復甦前景卻非一路坦途,而是危機滿布。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產品與標準的複雜度能否順利簡化,以提高消費性市場的接受度,從惠普、新力到戴爾都深明「決戰客廳」的重要性,但說是一回事,實際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如果業者宣稱的「簡化」與「整合」達不到市場需求,新產品的成長曲線就無法如預期般陡峭。
另一項險阻在於創新的優勢期縮短,誠如卡爾所言:「幾乎所有創新都能被競爭者模仿。」資訊科技者業者必須反應速率更快,執行力更佳才能掌握短暫的優勢,否則龐大的研發支出恐有無法回收之虞。蓋茨說得直截:「每個人都有管道取得同樣技術,沒什麼新鮮的……但有些公司取得技術,卻能更有效率的運用,而那些沒能有效運用的公司就被拋在後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