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香港有一位新的財政司長唐英年,上任後第三天,最有氣魄的宣布是:政府正試圖把香港機場私有化;也就是說,香港機場的部分股權將可以上市。機場究竟適不適合私有化各有說法(國泰航空與港龍航空立即有負面的意見),私有化的時機也是另一個問題(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彭定中的說法,私有化至少還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準備時間),然而,值得我們台灣借鏡的倒是香港多麼認真在規畫自己的機場。
香港機場,位於填海填出來的一塊地上,去年有三千四百萬人次的旅客流量,連續三年被評比為世界最佳機場。過去幾年,也一年比一年出現更多的盈餘,二○○二年三月至二○○三年三月,淨賺五億港元,這是屬於可以計算的收益,還有不可以用數字衡量的部分;在抽象的意義上,這個機場已經變成香港人的整體驕傲:香港以這個門戶為榮。小朋友也不例外,之前調查的結果,這裡是香港孩子最喜歡嬉遊的地方之一。
小朋友不是出境,也會專程搭特別優惠的機場快線去玩;而機場的牆壁上,懸掛著社區附近小朋友的大幅畫作。看來,香港孩子逛機場就像台灣孩子逛動物園,原來,飛機可以像園裡的大象、企鵝一樣有吸引力。
前瞻未來,機場牽引出各種的可能性,包括要不要與區域內其他大型國際機場(譬如深圳機場)做整合,都屬於需要通盤設計的問題。根據彭定中的說法,機場早已不只是機場,更是「流動」( Flow )的中心,包括人流、物流以及資訊的流動,在他眼裡,作為管理機構,不能夠被動地任「流動」發生,甚至積極迎向「流動」的源頭。
香港機場管理局很用心在經營,許多細節都貼心設計。既然機場不只是一個硬體建築,更是一個匯聚的場所,偏偏現代建築調子太冷,所以就在地毯上加多一點溫暖的色彩,不破壞設計師(這個機場是英國設計師 Norman Forster 的藍圖)理念的原則下,新近添上可以讓旅人小憩的花園。
根據管理局的說法,因為旅客通常心情緊張,特別需要從容的環境,裝潢上就顧慮到讓人在視覺上鬆弛的因素。重點是賺錢,管理局借用行銷學的美好辭令:招商也是為了滿足旅客的需要;體貼亞洲旅客偏愛購物,香港機場特別邀請 Prada、Tiffany 等名牌進駐;但這裡還是一個機場,最好隨時可以看見藍天白雲,所以寧可犧牲一點商店空間,損失一些店面租金,空間需要通透,人們可以隨時走近外面停著飛機的大片窗玻璃。
更遠的未來也已經在規畫中,看起來規模令人起敬: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後香港機場樣貌,都做成立體模型在機場展示。未來,周遭將添加上迪士尼樂園、大型購物中心,添加上區域內無所不至的快船與渡輪,旅客不必進九龍與港島,圍繞著機場本身這塊填出來的新生地,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渡假中心。
一個機場,具有這麼多的附加價值,相較於我們的中正機場,目前軟硬體皆未臻完善,距離台灣的櫥窗、台灣人的驕傲還有漫長的距離;另方面,機場捷運BOT案尚且在評估中,連一條機場捷運都前途未卜的此刻,無人去思考機場的大未來,忽略了機場不只是機場,更應是發揮創意的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