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最近主張以英語教授數理課程,引起若干爭議。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馬國,一九七○年代以馬來語取代英語,成為主要教學語言,華人及塔米爾人等少數族裔小學亦得以母語教學。馬哈迪打算改弦更張,著眼於吸引外資,並提升國民就業機會。
在台灣,行政院半年前提出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營造國際化生活環境,提升全民英語能力」為其重點之一。除了各種公共場合標示雙語化,學校教育亦隨之做了調整:英語課程向下紮根到小學,直接以英語授課的教學出現於大學院校。
這些調整確有必要。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特別在資訊時代,全球網際網路有八成五的網頁使用英語,可以使用英語之外語言傳送電子郵件的主要網站不到百分之五。從而,對邁入新世紀的個人而言,透過外語(主要是英語)掌握國際資訊,是提升視野所不可或缺的知能。整體而言,台灣要與國際接軌,不論是經濟全球布局、教育國際化,甚至如「臥虎藏龍」的娛樂影視產品打入海外市場,英語都是重要工具。
在國際間拚經濟成為共同課題的今天,國民使用英語的能力使若干國家受益。印度近年在高科技產業卓然有成,尤其電腦軟體的蓬勃發展,科技人員的英語能力被視為主因。新加坡近三、四十年來吸引眾多跨國企業前往投資,依恃的要素之一,也是使用英語所打造的國際化生活及商業環境。
誠然,在國際競爭的環境中,語言並不是一切,但是,由於全球經濟互動日益頻仍,英語不靈光的確妨礙與外在世界的溝通,不利吸引外來投資,甚至對國家競爭力造成負面影響。
台灣以往並非不重視英語教育,只是大部分資源及心力均挹注於考試,而未及於生活及實用情境。許多國人英語開不了口,大學生的英語程度甚至不如高中生,台北是東亞各國少數欠缺優質英語媒體的首都,都與這學英語重考試輕活用的偏差有關。
歷史上,台灣曾經有透過外語開拓新境界的經驗。上一世紀初期,被殖民的台灣社會經由日語,展開啟蒙及現代化的過程。許多六、七十歲以上的台灣人,日語至今仍是他們吸收國際資訊所不可或缺的工具。日本畢竟是政治經濟先進國家,對於歐美新知的掌握快速而周全,台灣亦因此通過日語而有助於建構現代化社會。即使在上一世紀中葉之後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的階段,這種經由外語而與國際社會互動並受益的歷程,仍然或多或少地進行。
經濟逐漸富足之後的台灣,英語學用失調的後遺症日益顯現,透過外語與國際社會互動的能力正在降低,新聞界是其中最明顯的部門之一。
新聞媒體每天處理大量資訊,理應充分掌握國內外脈動,並傳播於公眾。惟新聞界慣常「從台北看天下」,一方面把台北當成全台灣,也常無視全球化的國際大勢;前者是自大,後者則為狹隘,這就形成今天台灣新聞媒體既自大又狹隘的通病。
許多關在台北新聞室冷氣房的主管,或與台灣社會脈動脫節,或欠缺以外語直接吸收國際資訊的能力習慣,其製作的新聞乃流於爭取短期市場反應而且為社會增添亂源,整個新聞界亦鮮少透過外語獲觀摩並引進先進國家的產業典範。近年台灣新聞專業沉淪,整體新聞界國際觀明顯不足, CNN 及 BBC 兩家國際知名媒體在有線電視系統幾無立足之地,主要皆源於此。
透過英語開拓新境界,是台灣在新世紀因應國際化挑戰的重要途徑。靈活的學校教育是以奠定全民英語能力的基礎,新聞媒體致力提升國際觀並提供社會優質的國際資訊,更是即應努力的工作。(盧世祥為資深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