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是柏林著名的標記,從柏林圍牆建造開始,就註定與柏林市的命運密不可分,一道簡單的圍牆區隔了迥然不同的政治氣氛,拉出了死亡地帶與將近三十年的沉寂。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忽然崩潰,東西德隨後統一,柏林市的生命又有了戲劇性的轉折,再度成為舉世注目的焦點。
九一年,德國國會決定將首都自波昂遷回柏林,柏林市政府提出一個利用拆除柏林圍牆,所留下的帶狀空地再造柏林的計畫。聯邦政府區是這個計畫的核心,聯邦政府區配置於史普利河畔,整個新區包括帝國議會大廈、國會辦公室、國會圖書館以及總理府等。這是一項龐雜的工程,因為很少有在一個城市裏同時有那麼多的新建物要設立及舊建物要整修,遷都作業不只是硬體建設,還包括了所有的人事調遷、經營軟體等都必須重新設計。
再造柏林的另一個重要計畫是波茲坦廣場,由柏林市政府與兩家跨國企業:日本SONY 與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主導的開發案, 在短短五年之內,政府與民間進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開發。這個曾經是柏林最繁華的商業中心,經歷過戰火摧殘及政治的分裂,柏林圍牆貫穿廣場,東柏林將建築物拆除一空,建立軍事設施,西柏林則闢建快速道路,這個荒廢數十年的廣場,在柏林圍牆拆除後,再度由城市的邊緣恢復其市中心的地位。
如今的波茲坦廣場,透過國際比圖,召集了德、日、美、法與西班牙各國的一線名牌建築師,規畫建設了一個全新的商業區,是歐洲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單一市中心開發案,新落成的辦公大樓、商店街、廣場,就像一場建築博覽會,花枝招展,填補了東西柏林間的缺口。對柏林而言,這項計畫堪稱是整個都市發展的指標,藉此昭告世界,柏林有能力在極短的時間內,運用其潛能及投資者,有效率地打造一座世界城市。
在東西柏林統一的過程中,這座約台北四倍大的都市,就像是進行了一場都市空間的縫合手術,交通動線猶如血管,公共設施管線猶如神經,一一接連之後,新的建築物填補在既有的都市架構中,遵循原有的都市景觀控制,這樣的空間計畫,稱為「修補式都市更新」。除了新建開發計畫,舊市區的大量歷史建築與老街區有如寶藏,透過細膩的規畫與更新,增加了柏林的城市空間趣味與魅力,整個柏林地區,就是這麼一針一線縫補起來的。
漫長的施工期間並不如想像中塵霧漫天、烏煙瘴氣,在嚴密的環保規範之外,德國人更從中創造話題,維持柏林的知名熱度,例如他們利用建設中的大工地,在每年的暑假舉辦藝術節,最有名的一次是邀請舞蹈大師利用工地裡的起重機編了一段芭蕾舞劇碼,將都市建設包裝成媒體事件,整個市區在工地時期就已經成為觀光景點了。
歷史的洪流,令人難以逆料,從納粹的突然崛起到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從冷戰的對峙到柏林圍牆拆除,柏林人經歷了不可思議的半個世紀。統一後的柏林再度成為德國的首都,他們掌握位處歐陸中心的優勢,清楚自身所面對的挑戰是什麼,如何在全球的城市競賽中勝出,不放棄任何一次機會,是一場寫實的世界級跨國資本大作戰,波茲坦廣場的成功就是最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