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家基金公司的債券投資總監對談,兩個團隊都掌管著幾百億資金,只是單位不同,一是美元、一是人民幣,談到了信用評等團隊運作。
中國市場正面臨「轉大人」關鍵時刻 獲取高報酬要有這個新思惟
中:中國的債券市場評等很落後,外部的評級可信度低,所以我們必須自己建立信用評估體系。
美:這確實是外資投資中國債市很大的障礙。
中:你們也有內部的信用評級研究團隊嗎?
美:有的,你們的信用評級研究團隊,目標是什麼?
中:規避風險,避免踩雷是目標,安全性是最高原則。美國的第三方評級系統已經很完善了,為什麼還要自建信評團隊?
美:為了要獲利,建團隊是要對風險定價,我們不怕地雷,而是在不確定中追求溢價機會。
這段對話,體現了兩種不同風險定義、思維的差異。
正值中美兩方大戰,隨著戰情展開,有個體會:
中國,封閉市場管理,控制無所不在,國營事業占了GDP七成,大型民營也逐步收編國家控制,結果咧,老美一出手就被鎖喉了。
美國,公認是個開放社會,資金、人才進出自由度都高,沒有國營事業,結果老美才真正掌握了一切,資金、貨品、技術的遊戲規則都是老美說了算,各大法院,儼然就是為白宮服務的。
塔雷伯的大作「反脆弱」說,脆弱的東西厭惡波動,反脆弱則是與波動共存共生。這套理論來驗證當下的貿易戰,推演未來的發展,盤算自己的投資要如何應對,是很有用的方法。
過去一周中國金融市場的大事件「包商銀行」被政府接管,這是這一任政府降低債務目標,自去年降槓桿以來整頓金融機構的延續,包商銀行還有個特殊背景,他是前兩年被抓起來的明天系創辦人肖建華發家的地方,接管包商銀行是共產黨把神秘的民營企業明天系收編為國有的一環。
雖然只是一間小銀行,處置方案中載明了5000萬以上的存單打折兌付,打破了銀行「剛性兌付」(註:是指購買的金融商品到期後,不論是投向什麼項目,是虧損或賺錢了,發行機構都必須按照約定償還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的鐵條,緊接著,貨幣基金面臨來自保險等機構客戶的大批贖回壓力,基金公司股東又再度準備自有資金應付流動性;各類金融機構清理交易對手,債券質押、逆回購利率急速飆升到兩位數,城市商業銀行、中小銀行的同業交易急縮;趁勢宣布成立存款保險公司。
目前為止,中國政府在包商銀行的處理,還算平穩,軟硬兼施,一邊對輿論牢牢控制,壓住媒體嗜血的本性,也壓住一般存款戶擠兌的念頭;另一頭,逼著和包商銀行往來的機構,存單5000萬以上的,吞掉損失,其實,打從肖建華進去之後,明天系會被國家收回一事,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了,誰還敢和包商銀行打交道,也是活該。
中國銀保監管單位以包商銀行開始下手整頓,是一記漂亮的開球。因為從包商銀行打破多年的「剛性兌付」惡瘤,是傷害最小的,而用這一例子,撬動市場,要投資者不要再心存僥倖,微信裡可以見到密集的貼文討論存款保險、銀行倒閉、存款安全性制度,都是釋放風險的步驟。這就是塔雷伯說的反脆弱行動。
眼下中美貿易戰推演,我們回顧看看當年的日本,在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日本三大神話:日圓不跌、銀行不倒、房地產不跌都一一破滅,過程堪稱慘烈,中國共產黨超怕的,因為日本緊接著就是執政黨換人做,共產黨也怕失去政權。
中共黨校這幾年都在研究日本失落的30年,當下清理過剩債務及超肥大的槓桿,是習大大第二任的目標,但牽連甚廣,如何下手,是幾個諾貝爾獎級的難度,2017年開動之後,搞得金融市場就快要窒息,再加上川普的貿易、科技制裁外來壓力,大家一度以為北京會先對國內放鬆,其實不然,只是變招了。清理過剩債務、打破剛性兌付的步伐,先是從2017下半年的P2P網路借貸平台,到2018年的信託,今年則整治到了銀行,銀保監管單位換了新的領導群後,目前節奏還算平穩。
我兒子說,美國出手是在幫中國「斷奶」,我覺得是挺準確的說法。中國市場現在是內外同時開戰,正在經歷「轉大人」大關,調整掉脆弱、難以抵禦風險的體質。所以,股市、房地產、債市還會震盪,結構也隨之調整。
中國股市,隨著投資市場愈來愈機構化發展,產業的龍頭公司市場競爭力強,也是各個指數的主力成分,保險資金、外資在成分股的佈局比例穩定,台灣投資者不想傷腦筋的話,可以跟著指數成分股買,在風險市場裡會有較高溢價。
至於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整已經啟動,守住一線城市蛋黃區,價格雖然較高,也因為這是他的風險溢價,才可以抵禦脆弱的債務調整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