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汙紀錄片《穹頂之下》轟動兩岸,卻在人大、政協兩會召開之前被禁播,因為它意外「干擾」了習近平的國企改革大計!從反貪腐行動以來,整頓計畫如今擴及國企,顯示中國政治勢力改組已進入深水區。
《穹頂之下》在年度人大、政協召開之前遭到禁播,隔日三千名人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開會,行禮如儀,所有與會代表都謹言慎行,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會場還是井然有序,但是錯落其間的幾個「空位」(約三十個),卻提醒了位子的主人已經因為貪腐,再也無法出席了;空位的主人,包括了九位從能源電力,到金融投資等領域的國企領導人。其實,還能出席的國企領導們同樣坐立難安,因為,「反腐」的大火,已經燒到國企的大門口了。
大刀一揮 重整老鄧時代地方派系財庫
如果將過去兩年打貪腐、抓老虎,比喻為「拆除違建」,那麼國企改革就相當於「都市更新」。習近平的國企改革——如果能具體推動的話,將會奪取不同派系、地方勢力的利益,直接牽涉到中共政權根本,更將重塑中國未來十年政治權力分配的新結構,國企改革與重組,一不小心就會引發動搖國本的抗拒,終結習近平的政權。
如同《今周刊》專欄作家范疇所說:「誰掌握了碳排放的話語權和配置權,誰就掌握中國經濟。」「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權力轉型,老一套的利益地盤瓜分術已被人民唾棄,需要新一代的理念型權術。」柴靜的訴求固然打動人心,她拍攝的紀錄片也獲得中央層級的支持,但最終的話語權,特別是分配權,當然掌握在習近平手中。
汙染最大的來源都是國企,要怎麼關廠、怎麼合併,法令怎麼修改,還是得習近平說了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穹頂之下都是黨中央說了算,柴靜碰到習近平,當然得讓一讓!
習近平在今年元月的共產黨中央紀律委全會上表示,二○一五年要加強對國企領導班子的監督,搞好國企的巡視。隨後,拿著大刀揮砍周永康等政治大老虎的中紀委書記王岐山,立即排定二十六家龍頭中央級國企的「巡視名單」,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移動、國家電網、華能集團等。兩會之後,王岐山將帶著令人聞聲色變的檢查小組,「巡視」中央國企。
另一方面,主管全國中央國企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也提出「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嚴格說來,國企改革的起點應從習近平上任之後的一三年十八屆三中全會起算,隨後在他「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措施中,國企改革也是重頭戲,至今已有二十個省市提出了當地(如上海、廣東)所主管的國營企業改革方案。
兩會期間,國資委發言人、國資委研究局局長彭華崗在記者會中再度確認「國資委啟動四項改革試點方案」(編按:在進行某項工作之前先做小型試驗,以便取得經驗,稱為試點),一是中央企業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選定中糧集團與國投集團;二是「發展混合所有權經濟」,以國藥集團、中國建材集團為試點;第三則針對國企高階管理人員的選聘、薪酬、考核等進行市場化的試點;第四則是緊抓著棍子,由中紀委派駐紀檢組長期監督。
▲點擊圖片放大
兆元規模 六十家國企進入全球五百大
若此,則中共政權將更朝向資本操作與市場運作傾斜,國家控股將保證中共政權的百年基業。
二十年前,國務院前總理朱鎔基推動的國企改革與三角債問題,形塑了現今從中央到地方國企企業化經營的基礎,胡溫政權任內,直接由中央管理的央企家數從一九六家,減少到習近平接班前的一一七家,這兩年再下降至一一二家。央企的總資產平均值則從○三年的人民幣四二五億元,增加到一二年的人民幣二四○○億元;也就是說,一一二家央企,幾乎都是總資產達到新台幣一兆元的超大型企業。
在《財星雜誌》(Fortune)定期公布的全球五百大企業中,有超過十分之一、六十家是中國的國企(加計非政府控股的民營企業,進榜家數達到一百家),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作為中國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原本就是以國企為主體的經濟結構,上海國企共有六十九個企業集團,公司總市值逾人民幣二兆元(約合新台幣十兆元),如此龐大的企業集團,在這波國企改革中也身先士卒,藉由繁複的股權轉換,來推動習近平版本的國企改造。
預留後路 上海牛奶集團推動股票上市
上海宣稱「已完成國資流動平台的組建工作」,最上層的上海國資委專事監管,在此之下建立上海國盛集團,和上海國際集團兩大「國資流動平台」,國盛集團掌控產業股權,國際集團則以金融為核心。
在這個架構下,上海所屬的國企啟動令人眼花撩亂的重組,例如三月六日光明乳業因為有重大重組事項,股票停止交易;另外一家與光明乳業相互競爭的國企上海梅林也發出重大訊息公告,進行董事會重組,公告還說,上海梅林的兄弟公司上海牛奶(集團)公司,原本經營的肉牛生產業務將併入上海梅林,而奶源相關資產則併入光明乳業。
根據公開資訊顯示,還不是上市公司的上海牛奶(集團)有限公司隸屬於光明食品集團,前身為成立於一九五六年的上海市牛奶公司,主要經營乳牛飼養、乳製品加工及乳品行業相關業務,同時擁有房地產業、生物製藥業、乳品機械製造業及乳品新品研發中心等。
雖然重組朝向養牛與賣牛奶事業切割,不過,上海牛奶集團本身還是有股票上市計畫,旗下也有稱為「荷斯坦牧業」的肉牛養殖事業,上海同樣沒有排除有好幾家肉牛養殖、牛奶、甚至蔬菜、食品供應的上市公司。這些都有市場獨占能力的國企,在政府一聲令下,進行業務與股權重組,卻也預留了自行擴張的可能性。
早在一九九五年,朱鎔基擔任總理時,就曾雷厲風行翻轉過一次國企的經營。在此之前,不論是中央或是各省國企的經營,是圍繞在「放權讓利」與「承包制」,但利益都落入私人口袋,國企全面虧損,動搖國本。
▲上海浦東傲人的天際線,從東方明珠塔到上海中心,正是國企實力的展示場。(圖/CFP)
二十年前,抓大放小 造成利益私有、國企虧損
共產黨在一九九二年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賦予自主經營權;但國企經營狀況仍持續惡化,全體國企虧損逾四○%、負債比率高達七八.九%,十年累計資產增加四倍,負債卻增長了八.六倍。
朱鎔基於是在九五年的十四大五中全會提出「抓大放小」的國企改革戰略,把經營不善的中小型國企拍賣或破產,另選定三百家重點扶植企業,仿照日韓的集團企業經營模式,集中國家資源、金融信貸支持,當年還指定寶鋼、海爾、江南造船、華北製藥、北大方正、長虹六家公司,「力爭一○年進入世界五百強!」各省市也遵循中央的模式,推出自己的重點扶植國企。
從此,「世界五百強」成為國企彼此競爭的標竿,朱鎔基欽點的六家指標企業,並沒有全進入世界五百強,驗證了指導性計畫經濟的缺失;但全體國企進入世界五百強的家數不斷上升,最高曾逼近六十家,是國企內部競爭的大勝利。
從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至今,國企與民間企業出現多次此消彼長的競爭,九七年到○三年是「國退民進」;近年則是民間幾乎潰敗,國企全面掌控省市與國家資源的「國進民退」,特別是在○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國企以「不會倒」的強勢信用,不斷吸納金融資源,民營中小企業弱化,最終被迫轉賣給國企成為主流趨勢,國企在「國進民退」的戰局中取得最終的勝利,幾乎已是定局。
二十年後,資源重組 將帶來「全面都更」震撼
國資委即將公布進一步的國企改革方案,這是繼一九九五年朱鎔基國企改革之後,另一次結構性的全面重組,勢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政治權力分配,帶來再一次「全面都更」的震撼。
逾500兆元的國企巨獸 是黑箱運作天堂
中國的國企是比酷斯拉還難駕馭的超級巨獸,實際上連鄧小平、江澤民等老領導人也是瞎子摸象,一直到習近平上任之後的2013年底,財政部才第一次完成全國國有企業的初步統計。2014年底,包括中央與地方國企的資產總額,達到人民幣102兆元,換算新台幣達到510兆元,是台灣全體國民財富的2.5倍!
去年國企的營業收入高達逾人民幣48兆元,與全國63兆元的GDP(國內生產毛額)相較,可用「中國經濟就是國企經濟」總結。另外,國企雇用3698萬人,習近平推動國企的改革與整併,對於就業市場與社會安定將帶來的衝擊難以想像。
請注意,這些數字都還只是國企的「一部分」,因為財政部的統計並不包括中國銀行、農業銀行等世界級的金融巨獸,當然也沒算各省市政府控股的銀行。
還有,由於「國際化」的發展,國資委估計整體國企「有12.5%的海外資產」,相當於新台幣64兆元的海外資產,「基本上沒有審計」,成為藏汙納垢、黑箱運作的天堂。
由於歷史因素,中國不同層級政府所控股的國營企業彼此層層疊疊,例如鐵路領域,有財政部直屬的中國鐵路集團總公司,也有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等,而各省市政府也有各自的鐵道相關國企,彼此存在競爭與合作的微妙關係。
國企集體像是侏羅紀公園,巨型恐龍齊聚,彼此搶奪國家資源,排擠弱小,而且每隻酷斯拉背後,都與中央高官形成共生關係,要達成透明監管,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註:上述包括中央與地方的國企,但不含國有金融類企業;家數與員工人數為2013年底資料,其餘為2014年12月。(資料來源:中國財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