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北到北京、從打工仔上班族到自己創業,從流行時尚轉戰網路科技業,馬念慈回想這段過程說:「以前遇到挫折不懂,現在回頭看才知道,那都是因為我不落地。」她拆了心中的城牆,「落地」後才逐漸被中國市場接受,開創一片天地。
二○○五年,馬念慈離開台北,成為最早一批到北京工作的時尚文創人士。經過「八年抗戰」,她才鬆一口氣,覺得自己從「京漂」到「落地」,惶惶不安的心情終於有了踏實感。
馬念慈(攝影/陳俊銘)
她,厭倦無聊的台北 北京每天都有新鮮事 毅然隻身前往
看好美麗說潛力,來自美國和中國的有名創投都想入資,而他們也得到美國紅杉資本、中國清科創投等總計三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九億元)挹注。
在中國,大家尊稱馬念慈為「時尚教母」,在這古都裡,她開始有了自己的名聲。
從台北到北京、從打工仔上班族到自己創業當老闆,從流行時尚轉戰網路科技業,馬念慈在北京的轉變大到遠超過自己的想像。回想這段歷程,馬念慈總結說:「以前遇到挫折不懂,現在回頭看才知道,那些挫折都是因為我不落地。」她「落地」後才逐漸被中國市場接受,開創出一片天地。
外形亮眼的馬念慈,在台灣曾主播過年代時尚新聞。無論她個人的嗜好或者從事的工作,都和全球最時尚的事物有關。
她,看北京不順眼
時尚產業剛萌芽 樣樣都比不上台北
「我是一個很open mind(有開放心態)的人。」在多數人對去中國從事創意工作充滿疑慮時,馬念慈對中國只有憧憬沒有懷疑。即使如此,前一年半仍舊不適應,「這是一個表面看起來融入,但實際上很對立的時期。」她說。
○五年,北京時尚雜誌才剛萌芽,從攝影水準、選題能力、服裝專業、版面構圖等各方面專業,馬念慈都認為北京的水準不高。「當時,我想的是把台灣的經驗帶到北京;也因此,碰到的人、工作態度、做事方法,都不自覺拿來與台北比較。」甚至,她在北京描繪一張自己才懂的台北地圖:南鑼鼓巷是永康街、五道口是台大師大、西單是西門町、女人街是建國假日花市……。「其實,那就是台灣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讓我不斷比較,比較之後不免就有抱怨。」
她記得,有一篇春夏季流行鞋款的報導,搭配一張模特兒展示鞋子的照片。模特兒坐在京味十足的街頭旁,背後牆上有標語。模特兒剛好擋住部分的字,只露出北、大二字,結果這張照片被上級機關通知不能使用,「因為你要給北大穿小鞋,」最後,馬念慈用修圖把「大」改成「天」字才過關。
「我根本沒想過這張照片居然有這樣的問題!」馬念慈覺得不可思議。很多台灣人禁不起與台北多元價值的比較就陣亡了,所幸,馬念慈在外商企業,又是主管,在工作小環境裡還有主控權,有喘息的空間。
透過《費加洛》雜誌平台,馬念慈結交當地人脈,其中,現代傳播集團總裁邵忠挖角她去《周末畫報》擔任主編,這也是馬念慈接受當地市場震撼教育的開始。「這段時期很短,只有半年。」馬念慈坦白說,面對第一位中國老闆,她沒有成功地融入。
第一個不適應是速度。馬念慈說:「這次我終於見識到,中國人的節奏實在比我們快千百倍以上。」在台北,大家會同意,文創人才的創意需要時間醞釀。「但這裡,他們不僅要創意的高品質,同時還要創意轉化出來的業績,每天、每月都在追蹤KPI(關鍵績效指標)。這個速度我跟不上。」她說。
她,碰到第一位中國老闆 節奏超快、業績掛帥 半年就陣亡
馬念慈觀察,邵忠前後從台灣挖了許多人才過去,但大多數都無法融入當地的市場文化。半年後,馬念慈也黯然離開。
離開《周末畫報》的馬念慈,成立一個小工作室,接演講或品牌行銷的案子。問她:為什麼沒想到要回台灣?馬念慈的回答很直接:「當初離開台北,就是覺得工作已經無聊了,難道現在回去會有什麼改變?」她自始至終都沒有回台灣的選項。
在挫折裡,她開始思考「台灣經驗」究竟還有多少價值?「我丟掉了很多人會眷念的過去人脈與經驗,所謂的溫柔鄉,這些東西我決定統統都不要了。」馬念慈說。「後來會進入網路業,其實與這段過程很有關係。因為把過去東西丟掉,抱著重新開始的念頭,才會把握網路的機會。」
「美麗說」的另一位創辦人徐易容,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美國史丹福電機碩士。在北京,這樣背景的人都想創業,徐易容從市場角度分析,覺得女性網站很有潛力。徐易容是典型的科技人,對時尚不了解,他透過人脈找上馬念慈,希望結合她的專業,實現創業夢想。
「一開始創業團隊只有五個人,五個人要找資金、寫網站、做行銷……,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譬如,網站做好了如何吸引人來瀏覽?她就和同事跑到學校發傳單。「這方法很土,我們用過類似的土方法很多啊!」她笑著說。後來知道從網上拉人比較有效,他們才開始去接洽有廣大粉絲的微博轉貼。
北京有一句話叫「小步快跑」,什麼事都先做,做了之後再調整。「台灣人習慣把事情想好、規畫好再行動;這裡則是一面做一面改。」到這階段,馬念慈才真正體會「落地」的意思。過去,一位講究品味的時尚女怎麼可能接受「山寨」概念?但因為「小步快跑」,她開始接受這是創新的第一步。
一位時尚女如何穿得美美的去擠地鐵及公車,但現在為了了解市場,馬念慈也學會去體驗一般網友的生活。
對於台灣年輕人越來越想去中國工作,馬念慈的看法很持平。她說,在台灣有一份工作,過安穩有品質的生活也很好,未必要到中國發展;但若決定要到中國闖一闖,「那就要拋棄台灣的優越感,因為那個優越感只會不斷挫折你,對自己一點幫助也沒有。」
她強調,「到這裡,不是想自己有什麼,而應該要看自己沒有什麼!」抱著學習的心態,才能從中國職場吸取養分,得到下一階段晉升的資產。
馬念慈
工作地點:北京
出生:1970年
現職:美麗說網站運營總監
經歷:年代新聞記者、《費加洛》台灣版主編、《費加洛》中國版內容總監、《周末畫報》主編
學歷:台大藝術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