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經濟降溫,香港也感受到寒意,儘管二○一二年造訪香港的陸客人數成長,平均消費金額卻下滑。加上中國自一三年起降低七百多項商品進口稅率,以刺激內需,香港零售業將逐漸受到波及,後續效應值得台灣觀察。
攤開長達十六頁的減稅產品清單,在生活用品方面,醬油、嬰兒食品、護膚產品、隱形眼鏡一一入列,其他還有汽車生產線機器人、鋰電池等工業用產品。這一份洋洋灑灑的清單,和香港經濟有何關聯?重點在其中一行文字:「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暫定稅率由二○%降為五%」。
奶粉降稅 中國政策風向球
故事,要從深圳的羅湖口岸說起。這個全中國人流數量最大的陸上口岸,兩端連接香港新界北區和中國本土,每日迎接無數從香港返國的旅客。如果站在海關櫃枱檢視這些旅客,會發現一個有趣現象:過去,他們在香港購買名牌精品;如今,他們幾乎人人拖著一捆紙箱,裡頭裝的東西,正是奶粉。
近年來,無論大陸旅客參加自由行或團體旅遊,只要目的地是香港,當他們北返故鄉,奶粉是必定攜回的「特產」。因為受毒奶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影響,中國家長對國內銷售的奶粉嚴重缺乏信心,即使價格較貴,只要號稱是「香港來的」奶粉,仍十分受歡迎。
正因如此,這次中國將特殊配方嬰幼兒奶粉進口稅率從二○%降至五%,便隱然具有更深涵義,因為食用特殊配方奶粉者畢竟占少數,一旦日後北京當局將一般嬰幼兒奶粉也納入減稅範圍,大陸消費者不必託人跑一趟香港,也能買到比以往價格更低廉的進口奶粉,香港零售業的買氣豈不遭遇更大衝擊?
其實,中國經濟颳起的寒風,早已令經營消費通路的香港業者感到涼意。在「十一黃金周」這個大陸民眾出遊的傳統旺季,今年香港期間整體零售金額成長僅約七%,是自由行開放後增幅最低的一次。
香港困境 值得台灣借鏡
以人數而言,今年一至十月造訪香港的大陸旅客達一八七七萬人,幾乎是香港人口的三倍之多,這個數字固然比二○一一全年還高,但在經濟軟著陸下,以購物闊綽著名的大陸客,今年也縮手了。
以金額區分,過去大陸民眾到香港旅行一趟,平均每人花費金額約八千港幣(約三○四○○新台幣),到了今年,則下降至六千港幣(約二二八○○新台幣)。「旅客從拎LV到扛奶粉」,不僅是中國經濟調整的跡象,更是香港支柱產業的警訊。「(今年)平均客單消費有下降趨勢,估計對高端品牌的影響大一些。」一位法人研究員指出。
從港島銅鑼灣到九龍廣東道,大陸遊客是撐起香港名牌精品消費最重要的力量,當陸客不再砸重金血拼,將令零售業銷售下滑,香港高不可攀的店面房價,勢必也將受到波及。因為在香港物價持續上揚同時,歐元匯率正在貶值,大陸頂級消費者到歐洲旅行一趟的開銷,只比前往香港略高,這些豪客自然會選擇歐洲。
從奶粉聯想到名牌,中國逐步降低進口稅率對香港衍生的影響,更令當地業者心驚膽戰。
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指出,中國購買奢侈品比重從○八年占全球總額的一四%,至一二年達二七%,幾乎成長一倍,然而中國對珠寶、名錶、化妝品和高級菸酒等產品仍課徵高額關稅,因此中國商務部一再表態,指出將降低奢侈品關稅,引發國內熱切討論。如果中國真的降低奢侈品稅,對香港市況的打擊勢必遠大於奶粉。
在香港大嶼山的貝澳露營區,今年就上演從未出現的場景:好幾個來自中國的旅行團、總共上百位陸客,拎著帳篷、裝備進駐營地,將整個營區擠得水洩不通。其中有一家五口,在香港旅行期間只造訪觀光景點,既沒購物也未投宿飯店,七天行程下來,僅僅花費約二千港幣(約七六○○新台幣)。
中國自○三年七月開放港澳自由行迄今,已有九九三一萬人次造訪香港,這股人流強力拉動香港經濟;當造訪香港的大陸觀光客人數開始見頂,入境香港後不再「買東西、吃東西」,高度仰賴陸客的香港經濟該如何轉型?香港零售、觀光業者今日面對的困境,值得正在力拚「陸客商機」的台灣好好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