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踩煞車,短期勢將衝擊與中國往來愈趨密切的台灣,但長期而言,若能在中國轉型階段找到台灣新的角色定位,未來商機仍然值得期待。
《今周刊》調查的「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結果揭曉,整體而言,企業總市值衰退一○.七七%,為金融海嘯後首次負成長。在「一千大」中,高達七二一家企業市值萎縮,進榜門檻亦降低至二九一億元,與去年三六○億元相比,明顯下滑。
個別來看,進榜企業家數中國與香港都略微減少,反而台灣在二○一一年,終於止跌回升到一一四家,但離○七年高峰一八二家,仍有不小差距,台灣要重回榮景的考驗仍然艱巨。
畢竟,貨幣政策堆砌起的全球榮景似乎已走到瓶頸,長期倚賴中國市場的台商,也在中國政策力圖轉型中,遭遇到不少難題。此外,在高度產業競爭下,企業不僅得創造獨特的企業價值;在瞬息萬變的經濟中,也要迅速調整策略因應環境,否則在消費者眼中,隨時會成為明日黃花。
市值一度高達兆元規模,卻在短短一年內萎縮逾半的宏達電,即是最慘痛的案例。另外,備受各界關注的王品,今年甫掛牌即擠進榜,其獨特的經營理念受到投資市場青睞。這類擺脫傳統窠臼的企業,未來在台股中扮演的角色,值得觀察。
▲點選圖片放大
▲點選圖片放大
▲點選圖片放大
企業價值源於長期競爭力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政府積極扶植科技產業,為台灣贏得「電子王國」的美稱。然而,近幾年韓國三星的強大,卻讓台灣曾引以為傲的「雙D」(TFT-LCD及DRAM)產業陷入難以脫困的險境。
回顧二○○四年《今周刊》首次調查兩岸三地上市企業市值排行時,台灣面板廠華映市值高達一四五九億元,記憶體大廠力晶亦擁有千億元水準。
如今,雖然面板技術依然是高科技業者的必爭之地,但是競爭力並未隨時間增強的華映與力晶,九年間的股價不斷地崩落,華映股價目前僅剩一.六四元,市值不到當初的十分之一;而力晶股價甚至不到一元,對比韓國三星一三九萬韓元(約合四萬新台幣)的超高股價,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下場更慘的是,當年排名九十八,市值八五三億元的半導體廠茂德,更因還不出高達七百億元的債務,在去年黯然下市,股票變成壁紙。
其他如當初排在百名內的佳世達、中環與彩晶,現在股價全都摔下面值十元,淪為「雞蛋水餃股」,當初看好這些個股的投資人,如果沒能見風轉舵,可能就會吃到不少苦頭。
所幸,像台積電、鴻海這類競爭力極強的績優公司,長久以來都是台灣的中流砥柱,也是目前台灣唯二市值破兆的企業,總是能隨著環境變化增強競爭力。其他像是正新、巨大、南港及統一等傳統企業,長期亦穩健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台橡股價在○一年時曾經跌到二.八元歷史低點,但隨著營運改善,台橡在去年創下九十一元新高,十年股價成長逾三十倍。對照茂德,或其他當年資金追捧的明星科技股,就不難明白企業價值源於長期競爭力,絕非單純是短暫綻放的產業熱潮。
隸屬鴻海艦隊的PCB廠臻鼎,回台掛牌後即受到高度關注。圖為董事長沈慶芳。(攝影/劉咸昌)
擁有獨特獲利模式市值才能逆風成長
自從正式簽署ECFA(兩岸經濟協議)後,過往受美股影響甚深的台股,現在還得多納入陸股動向,才能做出更佳的投資決策。特別是在歐美經濟不佳的陰霾下,投資市場就越是期待台企在中國市場的效益能得以彰顯。
但事與願違的是,中國在尋求轉型的過程中,經濟趨緩反映在疲軟的陸股上,台股自然受到拖累。
在今年市值與營收成長排行榜中,台企全數落於十名之外,其中市值成長率一○七%,表現最優的是第十四名的和泰汽車;而營收成長率一四○%,位於第十二名的則是F-TPK(宸鴻),其他在榜上的全為中國、香港企業。
市值成長率居首的華夏幸福,憑藉獨特的「產業新城」經營獲利模式(包含住宅、商業用地及基礎建設等一站式解決方案),頗受市場認同;浙報傳媒近期則靠購併跨入網路遊戲領域,為公司帶來新的營收動能;而主要位於河南的大有能源,則受惠於東部產業西移,例如富士康、統一等大型企業對於煤礦發電的需求。
另外,恆逸石化有意切入中國需求缺口仍高達六成的CPL(己內醯胺),而鐵嶺新城則為中國資本市場唯一具國有背景的地產開發商,其負責人韓廣林是遼寧省鐵嶺市財政局預算科科長,顯見市值能夠「逆風」成長的公司,背後一定有原因。
至於營收成長超過三十倍的聯合能源集團,為一家石油開採公司,只要當前油價維持高檔不墜,業績仍然看佳。
▲點選圖片放大
▲點選圖片放大
▲點選圖片放大
▲點選圖片放大
台企獲利表現面臨嚴峻考驗
二○一一年EPS(每股稅後純益)在「一千大」中勇奪季軍,表現耀眼的宏達電,今年第一季EPS卻創下七年新低,僅五.三五元的慘澹成績單,遠低於市場預期;若要達到去年相同水準,未來三季勢必還得賺進七個股本,難度不低。
排名在後的F-TPK,今年同樣有蘋果將改採嵌入式觸控技術的疑慮,股價在近期已經率先向下反映。第十名的大立光,與前二者同屬高科技產業,在景氣不甚明朗的今年,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
除三家台企外,其餘七強大都為港企所囊括。其中以不動產及建築相關企業占絕大多數,而且幾乎都是熟面孔,像長江實業、和記黃埔及會德豐等都榜上有名。長江實業的EPS從前年四十二.五一元跳升到去年七十四.九六元,幾乎感受不到中國打房的雷厲風行。此外,獲利成長率居首的高銀地產亦屬建築類股。
獲利成長部分,值得注意的,還有賭王之子何猷龍去年底在港雙重上市的新濠博亞。由於澳門博弈業在近年能夠不畏景氣低迷逆勢成長,未來若再搭上中國新中產階級消費力,後勢頗具想像空間。另外,湖南有色金屬、寶鈦股份及中色股份等有色金屬相關公司,獲利成長亦不俗。
超過10萬家的中國房企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不超過10家,顯見金科品牌受到肯定。(圖片來源/Top Photo)
中國刻意壓抑房市,卻完全不減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房地產企業超強的獲利能力。(圖片來源/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