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台灣最大的難題,還是在二千三百萬個台灣人的心裡,我的答案僅能提供參考:打開地圖吧!這世上不是只有中港台而已,全球的競爭不會因為台灣人的心理因素而停下來等你,我為所有台灣人加油!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梁振英,等於是香港特區行政會議上民間單位的最高官階,被香港媒體喻為最佳的「香港特首候選人」。
但和其他「特首候選人」不同的是,梁振英對台灣知之甚詳,他說他每天必讀《中國時報》,連閣揆吳敦義上任之前,都要專程赴港向他請益;他同時是在台灣設有分公司的戴德梁行亞太區主席,因此一年至少來台北二到三次,至於私人行程來幾趟?他微笑不語。
《今周刊》在中國總理溫家寶發表「讓利說」,表示「兩岸是兄弟關係」後,專訪梁振英,他說香港與台灣對中國的關係,有許多的異同,但他也罕見感性地說:「攤開地圖吧!這世上可不是只有中、港、台而已,周圍還有韓、日、菲等強敵環伺,香港能有今天的繁榮,是在有了中國的CEPA加持之後,靠著從不迴避全球的競爭力,一路打出來的!」以下是他給台灣的建言:
台灣到底該不該簽ECFA?香港的經驗也許足以作為重要參考。
台、港兩地的經濟內涵確實有許多不同之處,最重要的兩大不同在於台灣有龐大而且具競爭力的製造業,但香港沒有;再者是,在簽署CEPA之前,基本上香港已經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區域,相對之下,台灣顯得比較多管制。
以上這兩點,其實都提高了台灣簽署ECFA的談判難度。
當然也有許多相同之處,畢竟再怎麼開放的區域,還是有所保留。比如說,當時香港與中國大陸針對專業人士的彼此承認,就沒有開放,又例如後來帶動香港服務業大好的「個人遊」(即自由行),當時也是未開放的狀態。
對當時的香港人而言,還是會怕!而且很怕!人對所有沒試過的事物,都會害怕。因此,如今台灣人的懼怕,說真的,別人不懂,香港人最懂!
CEPA早已經不再是一份合約而已,影響已深入香港居民生活
就以我親身參與談判的中港兩邊專業人士相互承認為例,香港人當時也認為,無論會計師、律師等專業人士收費,當時香港比內地貴好幾倍,兩邊怎麼互相承認?香港建築師、測量師、律師們怎麼可能願意去內地?
但事實證明,大陸正在高度發展,需人孔急,這些專業人士在中國市場有非常好的發展。拿建築師來說,過去香港一名建築師手上有三個案子進行算多了,但現在,隨便有五個、八個案子同時在進行,是很普遍的現象。
但我要強調的是,中國的環境也不一樣了,它早已不再是當時那個毛胚屋隨便蓋一蓋就完工的時代,他們不只請香港的一流建築師,就連全球知名的建築師都請得到,中國不再只是中國,而是一個全球競爭的舞台。
我要說的是,無論是CEPA或ECFA,都應該以發展潮流的眼光去看待,而不是光看眼前、甚至腳下。
香港簽署CEPA以來,每年都有「補充協議」持續進行,簽了七年,補充協議已經六次,對香港人而言,CEPA的定義,早已經不再是一份合約而已。
如果你早幾年來香港,香港人或許可以很具體告訴你,「個人遊」的開放,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是什麼;金融業開放,香港又有哪些獲利。但今天,二○一○年的今天,CEPA的影響已經化為無形,深入每位香港居民的生活之中了。
但是,說真的,CEPA不是萬靈丹,也不是百憂解(治療憂鬱症之藥物),今天你看到香港經濟體的一切,絕對不光只有CEPA。
全球的競爭不會因為台灣人的心理因素而停下來等你
香港人天生有一種韌性,他從不迴避任何一場競爭,而且勇於接受挑戰。在七○年代末期,香港第一次面對中國開放,工廠外移,當時的香港有一百萬人從事製造業,占當時香港人口六分之一,這一百萬名下崗工人(失業者),最後成了八○、九○年代香港服務業興起,背後最關鍵的動力。
但關於這一點特性,我對我所認識的台灣人民,有相同的信心,這一點韌性,台灣人絕對不輸香港。
如今台灣最大的難題,還是心理層面。但這個問題,說真的,沒有人能代替二千三百萬台灣人回答,我只能提供尋找答案的參考:打開地圖吧!這世上不是只有中國、台灣與香港而已,旁邊有日本、韓國虎視眈眈,南邊還有菲律賓、印尼,全球的競爭不會因為台灣人的心理因素而停下來等你,我為所有台灣人加油!
■梁振英
出生:1954年
現職: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戴德梁行亞太區主席
學歷:英國布里斯托理工學院
經歷:1993年成立「梁振英測量師行」;2000年與英國DTZ Holding Plc合併,成立戴德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