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CEPA協定簽署前後,香港經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從他們的故事中,可以一窺中國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投資香港豪宅致富的貴婦: CEPA經驗告訴我,只要ECFA還沒簽,都是進場買點!
她是一家港系基金公司的董娘,先生姓陳,和台灣的往來密切。在香港,金融業比台灣開放許多,像Mary老公開的小型基金公司,簡直多得數不清,他們多半小有財力,但若要和大的財團家族比起來,當然還是有差距。
「去年八月左右我去台北,住在Westin酒店(即北市南京東路上的六福皇宮),一個night(一晚)五千多元,我兩天前又去住,你知道多少錢一個晚上?一萬元耶,你們台灣人自己都不知道景氣好得有多快」,曾經親身經歷過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帶給香港的美好經驗,尤其夫妻倆常來回在台、港之間,對台灣景氣的復甦力道,感受也特別強。
「這感覺和二○○三、○四年,要強勁復甦前的香港一樣」,夫妻兩人都忘不了○三年這一年,直說這一年對所有香港人而言,套句股市用語,「是破底穿頭的一年」。
這一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侵襲香江,是許多香港人的夢魘,也是許多人一生財富的重要轉折,因為同一年,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協定,「沒有CEPA的話,香港早就死了」Mary說。
SARS未遠離前,整個香港還是空蕩蕩,但聽聞中國要送給香港CEPA這份大禮,闖蕩股市多年、練就一身對景氣敏銳嗅覺的夫妻倆,直覺香港景氣就要反彈,二人戴著口罩,全副武裝跑到香港太平山上看一棟別墅,對方開價四千多萬港元,「我先生算了算,光建造成本都不止這個價」,雖然事業小有規模,但現金仍不夠,兩人一咬牙,決定買了。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這個價錢了」,沒多久,SARS遠離、CEPA效應逐漸發酵,香港的房地產就此扶搖直上,位在山上的別墅更是領頭羊。五年不到的時間,有人開價一億四千萬港元,是當時賣價快三倍價格,等於淨賺新台幣四億餘元,「我先生就是不賣」,這幾年來,Mary把房子租給一家歐系公司的主管,房客從來沒換過,收租非常穩定。
從年輕就把置產當作最佳儲蓄工具的Mary,年輕時在一家外商銀行做事,一九九二年她第一次買房,就看上一間在山頂的房子,當時要價一千一百多萬港元,但掂掂自己的荷包,只有一百多萬港元,「可是我真的好喜歡喔!」當時才三十歲出頭的她,不知哪裡來的勇氣,跑去向銀行長官說明自己的想法,長官看在她工作上的優異表現,決定貸給她九成的資金,就這樣,Mary買下自己的第一棟房子。
天生對地產的敏銳度,二十年下來,Mary簡單結算自己在地產上的斬獲,似乎並不比先生開辦基金公司的獲利遜色。「尤其近幾年香港房子在CEPA後的驚人漲幅,讓我好好上了一課:敞開心胸接納不同的政治制度,其實沒那麼可怕嘛!」
○八年台灣政權再度變天,了解兩岸三地情勢、也在CEPA效應中獲利的夫妻倆,立刻敏銳感應到:新政權一定大幅改善兩岸關係,香港經驗眼看要在台灣複製了!
這棟當時以四千萬港元買進的山頂別墅雖然不賣,但至少可以把房子漲上來的價值,做更好的利用。於是她拿房子向銀行抵押,借了一筆錢,台灣的總統大選完不到一個月,他們已經跑到陽明山來買房子。
「我們就喜歡陽明山,」住慣香港半山豪宅的Mary夫妻,還是覺得陽明山最好,「好地段到處有,但是台北只有一個陽明山啊!」Mary說,台北最近房價驚驚漲,這棟○八年購入的陽明山別墅自然也水漲船高,漲幅超過兩成,從未婚前就把置產當作最穩當投資的Mary,還想在台北繼續看房,「CEPA經驗告訴我,只要ECFA還沒簽之前,都是進場的買點」。
這次她的目標是台北市仁愛路旁的房子,「香港沒有這種林蔭大道的馬路,太美了!」
許多台灣人視之平常的風景,在這對香港夫妻的眼裡都萬分難得,而且商機無限。從景氣復甦到地產增值,兩人帶著香港經驗一路挺進台灣,嘴角掛著樂觀的笑容,比起許多台灣人,還更信心滿滿呢!
CEPA 之後,許多在香港地產賺到錢的投資人,已經磨刀霍霍瞄準台灣,其中陽明山與台北市仁愛路是首選區位。
搶進大陸市場的金融業者:中國對理財的需求,簡直就像魚渴望大海一樣!
對於理財投資,大陸幾乎是一片亟待開發的處女地」,香港知名的御峰理財中國業務總監袁滿忠眼神眺望遠方,住在九龍公園旁的豪宅「港景峰」裡,從自家四十三層的陽台上眺望出去,袁滿忠指著樓下即將完工的高鐵站說,幾年之內,高鐵通車後,香港到武漢只要四個小時、北京八個小時,廣州、深圳更不用說了,香港與中國主要城市之間的便利交通,已經說明了自CEPA簽署以來,港中之間的緊密關係。
回到屋內,他攤開桌上文件翻出數字說,光是○八年,從香港賣出的保單,就有將近一成是大陸人買的,當時香港的理財公司對中國市場還在摸索階段,因此這些保單多半還是用最克難的方式,每一張都是請保戶專程坐飛機,到香港簽名蓋章才完成。「你想想看,這樣賣都占香港業績的一成了,如果我們能自己跑進去中國賣,會賣得有多好?」
答案揭曉,時間來到○九年,部署多年總算正式踩進中國市場的御峰,「中國市場元年」的業績,已經是香港的「好幾倍」,到底多多少,袁滿忠搖搖手說,這是商業機密,但可以透露一個數字,已經在香港耕耘多年、名列目前香港前三大的御峰理財,現在香港業務人員大約一百多人,但相較之下,中國的業績才正式第一年開出,如今已經有六座城市、五百多名的業務員。今年還要拓展至少五座城市,預計業績成長率百分之一百。身為拓展中國業務的大將軍,在第一線衝鋒陷陣,他有最深刻的感觸,「這一切,都要歸功CEPA的開放,這是香港金融理財業的里程碑」。
在香港,理財商品琳琅滿目,各種法令開放的程度和產品創新的技術,比起台灣都領先很多年,連公車車體、人行道上,處處可見理財顧問公司的廣告。根據非官方統計數字,全香港理財顧問的從業人員,至少有十萬人之多,而這些理財公司在CEPA之後,總算是正式敲開中國市場大門。
「大門是跨進去了,但還在庭園裡繞呀繞地,繞了好多年,當然,學費繳了不少」。袁滿忠坦承,CEPA協定中並沒有針對財顧公司的業務開放多所著墨,「但CEPA對香港而言,不僅限於文字上字斟句酌的意義而已,對整個香港而言,一句話,就是開放」!
他舉一個例子,○六年時,前人民銀行副行長劉鴻儒在北京一場公開演講,有許多香港的財顧公司專程來聽,劉鴻儒直截了當地說:「現在中國的理財雖然還不成熟,但你(指香港的財顧公司)現在不來,等成熟才來,你就完了」。袁滿忠說,北京的態度很清楚,「他就是希望你去帶動他們的理財觀念、理財行為」。
御峰理財在台灣的知名度不高,但在香港,卻是許多有錢人的財顧公司,目前已準備赴美國掛牌上市。
但即使如此,在香港辛苦耕耘多年,卻抵不過中國市場一年的成長,「中國對理財的需求,簡直就像魚渴望大海一樣」,袁滿忠說,目前中國市場的業績,有七成以上都是共同基金的定期定額,三成是保險,「真正複雜有趣的商品,都還沒正式上場,也來不及引進」。
眼前對袁滿忠而言,就是不斷、不斷增員、開拓新的城市,「還好你今天來,因為我昨天剛從北京回來,明天又要出發去深圳了」。袁滿忠站在陽台時的眼神始終眺望遠方,因為希望,都在那裡。
香港知名的御峰理財顧問中國業務總監袁滿忠表示,今年在中國的業績將成長1倍!
茶餐廳老闆:CEPA之後,一天到晚都有內地財團上門來要求合作……
很多台灣人向香港美食報到的第一站,不是鏞記燒鵝、也不是北京道上的胡同,而是挨著擠擠的小街,來到中環巷子裡的「絲襪奶茶」創始地——蘭芳園。而如今,就連這樣原汁原味的香港茶餐廳都感受到環境的巨變。
蘭芳園第二代的小老闆林俊葉笑著說:「CEPA之後,一天到晚都有內地的財團上門來要求合作,希望蘭芳園到中國開分店!」但去或不去呢?林俊葉想了想說,要考慮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怕走味。
除了絲襪奶茶,這裡的豬扒包也是許多香港人從小吃到大的熟悉味道,很多人離港到中國去工作,星期五晚上回到香港,一定得咬上一口這裡的豬扒包、喝口奶茶,才有感覺「到家了」。
每天一開門,門口排隊的人潮就從來沒有減少過,如果以這兩年新開的九龍店為例,從早到晚店裡都是呈現客滿狀態,林俊葉估計每天來客數大約有兩千人之多,但是CEPA之前,幾乎沒有中國人,倒是愛吃愛血拼的台灣人不少,占了三分之一強,但這幾年,客戶結構出現重大轉變。
內地的消費飲食越來越青睞港味,像蘭芳園這種在香港屬於「懷舊」型的餐廳,在內地人眼裡,有了「香港」這個品牌加持,搖身一變成了飲食上的「精品」,加上從早到晚川流不息的人潮,看在內地商人眼裡,無疑是獲利保證,也難怪林俊葉整天要應付不斷上門尋求合作機會的內地財團了。
這幾年,不少香港的茶餐廳都已經進內地去展店,有獲利的也不少,「但我爸爸八十幾歲啦,他說從一九五二年開店以來,我們賣的就是這個味道!」林俊葉說,這也是蘭芳園給每天願意辛苦排隊的顧客的唯一保證,但如果去了內地,「這味道還能不能保存呢?」
於是,蘭芳園換個方式,原本五十多年來一直在中環屹立不搖,但去年,蘭芳園第一次跨足到中國「個人遊」(即自由行)最青睞的九龍地區開店,一方面吸引內地人到香港旅遊時,多了一站「必吃」景點,另一方面,也不用擔心「走味」的問題,錢或許少賺一點,但風險也相對降低,重要的是,可以堅持原味。
CEPA開啟了香港與中國之間經貿往來的大門,蘭芳園選擇用不同的方式,迎接中國這個香港經濟史上最大的客戶,同樣增進了香港的繁榮風華。
下午4點依然高朋滿座,蘭芳園小老闆林俊葉用不同的方式,創造CEPA帶來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