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近來積極招募海外巨型企業赴A股上市,藉此吸收市場資金,而包括中國移動與匯豐控股都已陸續宣布委託承銷事宜,由於本益比偏低,勢必引發市場強烈認購,吸金效應將對股市產生降溫現象。
其中,中國證監會就積極招募海外企業赴A股上市,藉此吸收市場資金,而包括中國移動與匯豐控股都陸續宣布委託承銷事宜,消息傳出終於觸發A股調整。但中國國內IPO(首度公開發行)與海外紅籌股,也因此成為市場中更為明確的投資焦點。
積極打壓國際熱錢
內外資金氾濫程度都創下歷史紀綠,也讓股市與房市持續飆漲,嚴重性從A股的成交量就可以一目了然。整個七月中國股市的月成交量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七.五三兆元,光是上海就高達五.○三兆元,逼得《人民日報》在八月七日的海外版當中發表了看空A股的文章。由於只發文在海外版,明顯是替境外熱錢流入A股做出降溫舉動。
事實上,雖然有高層「堅定不移」的定調,但是中國各部會早已為了控制通貨膨脹風險,而頻頻出招。八月三日,中國銀監會連續發出《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監督檢查指引》等七份監管文件的修訂版,市場風向已經明顯轉變。
而人民銀行提出「動態微調」,希望壓抑新增貸款速度;國稅局則加大調控房市力度,加上證監會積極招募海外巨型企業赴A股上市;這些看似並未直接衝擊股市的措施,其實已經埋下A股調整的伏筆。加速開放IPO吸收市場資金,就是調控股市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為了減少市場資金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如何引導資金就是中國政府考量的重點。中國證監會近期火速審批通過多檔IPO,包括新疆北新路橋建設、新疆西部建設、永安藥業等,都於日前通過批准,隨時可以招股上市的企業已達到三十家之多,顯見透過IPO來控制資金流向,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的重點目標。
近期光大證券以高達五十八倍的本益比公開招股,不但遠遠高於上海股市平均二十八.七倍的本益比,相較於上市證券股平均四十八.四倍的本益比,也高出許多。但這麼高的定價,卻已經獲得機構法人七十倍的超額認購;以此推估散戶認購情況,可望凍結市場資金將近一兆元。對股市來說,雖然是負面的影響,但卻能有效達到政府控制資金流動性的目的。
股市波動逐漸加大
包括中國移動、匯豐控股、中國冶金等,都在八月第一周宣布展開A股上市計畫。其中中國冶金擬於九月以「先A後H」形式上市,集資高達四十億美元,而中國移動是香港上市的紅籌股、匯豐控股更是海外企業,為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
先將時間拉回六月,當時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在出訪英國時,宣布開放海外企業於A股上市,只是中國的資本帳仍未開放,原本各方預計這項協議只會在三年後才開始落實。但是今年環境轉變,在整體市場資金充沛的情況下,透過引進海外企業上市來吸收市場上過剩的流動資金,壓抑非理性的的投機氣氛,正是中國金融市場的首要任務。
對外資而言,中國市場也極具吸引力,目前中國股市的本益比比起MSCI世界指數的本益比十二.九倍高出一倍以上,股價淨值比三.二倍也超過全球平均的一.五倍;因此只要能獲准進入中國,就可以用更低的資金成本,迅速取得目前還不能自由兌換的人民幣、打開中國市場知名度與通路。
當然,海外企業上市目前仍屬規畫階段,不可能馬上成行,更有機會在下半年見到的將是紅籌股的回歸;一來紅籌股廣為中國股民熟悉,沒有投資教育的問題,二來紅籌股多在香港掛牌,透過CDR(中國存託憑證)形式讓紅籌股回歸,就可以大幅縮短上市的審批時間(由原來的二至三年縮短到二個月內),紅籌企業本身也不用變更營運架構,最符合中國當前的需要。
由港交所每日公布的股權變動紀錄來看,許多中國的資金如中國金融公司、外匯基金、QDII(合格境內投資人)基金,都已默默展開布局可能回歸A股的紅籌公司;像中國移動股價就明顯轉強。
若紅籌股真的回歸A股,以中國移動、中國海洋石油等巨大的市值、長期獲利能力、偏低的本益比,勢必會引發中國股民更強烈的認購,吸金效應絕對遠高於日前的中國建築。因此,儘管紅籌股回歸仍未有時間表,但其發揮控管流動性的政策宣示效果,短期將壓抑股市漲幅,加上八月將進入財報旺季,中國股市的波動幅度將會逐漸加大。
再由機構法人動向,也可以看出目前市場的修正氣氛。在七月最後一周,中國一四一檔股票型基金平均持股水位一共下跌了八個百分點至七○%。當中,共有五十五檔基金減持,只有三檔基金加碼,整體基金業減碼九五七億元,幅度可說相當驚人。在機構投資人帶頭獲利回吐的情況下,A股短線將可能出現技術性的向下調整。
(作者為寶來證券香港研發部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