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資券商在上海的代表處,幾乎家家戶戶都在擴編、徵人,要不就是租下新的樓面。「要過年了嗎?」是的,MOU簽署在即,中國龐大、未開發的資本市場,看在幾位台灣券商老闆的眼裡,這一次,真的要「過年」了!
馬志玲瘋了嗎?當然不是,「如果不是確定聞到肉香,老馬怎麼可能這樣燒錢?」一位證券界的重量級人士分析說,A股正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還只在「初升段」,台資券商此時如果可以介入,正好迎面趕上最甜美的主升段……。
證券業 西進的最好介入點
的確,如果比起銀行,外資老早就先開跑、先卡位,台灣反而落後於外資,但台灣證券業至少是與外資一起站在起跑點上,等待鳴槍開跑。
尤其和外界想像不太一樣的是,中國的資本市場起步晚,目前規模其實不大,今年七月銀監會主委劉明康在與台灣立委座談時也說過,「中國的金融市場很大,但其中有高達九五%、甚至是九八%都是銀行,其他證券、投信公司其實還很小。」
○八年即使在全球熱錢蜂擁下,上海、深圳兩大證交所全年交易量合計,折合新台幣約為一百餘兆元,這個數字才台股的五倍不到。
再看另外一個數字,中國最大的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截至去年底止,全國據點共有一六二五二個,前四大國有銀行的據點數都有上萬個。但同一時間,全中國一○七家的證券商據點數全部加總,也不過三千多個。銀行與券商之間市場規模確實非常懸殊。但相較之下,證券市場的未來成長性也最大。
這樣的市場現況,看在台灣券商老闆眼裡,商機無限。
於是,台灣券商老闆開始各顯神通,各有各的賺錢門道,某家台資券商上海負責人告訴《今周刊》,即使在法令的層層禁錮下,最高每年至少可以創造億元以上的營收,這個數字之高,讓很多人訝異。
以下,就是台資券商在中國的各式賺錢招數。
招數一:躲法令 為台灣人募集
這樣的信託基金,其實是信託商品的一種,有受託機構、也有保管銀行;而這一家台資券商則是扮演投顧的角色,一旦有獲利,可以按規定抽二○%佣金。
在坐看A股漲勢凌厲,偏偏法規限制不能進場買賣的台灣人眼裡,商品確實很誘人,因此投資人大半都有台資色彩,畢竟A股正夯,而台灣投資人也實在餓太久了,才兩天工夫就募到上億元人民幣的基金規模,但據悉因為在○七年A股高點進場,至今還沒有轉虧為盈。
這是合法商品,但礙於法令,台資券商還不能營業,也就不能扮演募集及投顧的角色。因此,靈活的券商老闆們轉個彎,以個人名義在代表處附近,成立另一家財務顧問公司,巧妙閃過法令。
不過,儘管公司名稱不同,但名片掏出來,無論是格式、公司標誌幾乎一模一樣,台灣客戶看了會心一笑,生意自然做得嚇嚇叫。
還有另一家券商,真的參與在地券商實地運作,做起當地的經紀業務來,一點都不含糊。
為了避人耳目,這家台資券商挑上一家生意不佳的當地券商一起合作。以「幫忙訓練營業員」為名,談妥七比三的拆帳方式,台資券商拿七,當地券商拿三,等於把這家當地券商的經紀業務,全部轉過來自己做。
招數二:幫忙訓練變成包下營運
真是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難怪曾有台灣大型券商負責人在私下場合向友人拍胸脯說,「只要今天MOU簽了,我明天就可以參股。」這樣的信誓旦旦,原來是有提前操兵演練經驗的結果。
招數三:跟外資「借」額度
不過,市場人士說,這種「合作模式」不太可能意在獲利,券商的最大目的通常只是滿足大客戶的需求,不容易賺大錢。
此外,上海代表處位在浦東南路上的某家台資券商,與老闆個人的財顧公司只有一牆之隔,代表處裡頭空空蕩蕩,隔壁的財顧公司門庭若市的場景,在台資券商的圈子裡都不算新鮮事。
而更常見的,是所謂的「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只是幫老闆打點上海當地事務的「首席公關」,真正的操盤手,其實另有其人。
乍聽之下,這或許是台資券商在上海的奇聞軼事;但事實上,這些被迫扭曲、轉彎的背後,是大環境的無奈;不過,卻也讓人見識到台資券商堅強、專業度兼具的另一面。MOU簽署在即,其實可以很肯定地說,台資券商真的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