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通即將啟動,兩岸三地政經情勢即將改變;但變動更大的是在中國大陸發展的企業,由於成本高漲,美國經濟衰退,大陸產業陷入空前嚴酷的調整,受到嚴重衝擊的東南沿海傳統產業,從去年底至今已有上千家關門。今年最新出爐的《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排行榜》,也反映大陸股市的劇烈變動,《今周刊》持續調查 5 年,今年大陸企業進榜家數首度減緩,台灣企業進榜家數止跌回升,較去年增加 10 家,顯示台灣企業的價值,重獲重視。在劇烈調整變局下,因應消費者需求,主打品牌的企業快速崛起。本刊特別為讀者找出 50 家品牌概念股,並專訪大陸兩大品牌龍頭——李寧公司與全聚德的成功傳奇。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北京,一場巨變隨著北方強勁寒流南下,正在悄悄改變全中國。
去年大陸股市、房市暴漲,國際熱錢不斷流入,外匯準備達到一.五兆美元的歷史高峰,資金四處流竄,大陸像個沸騰的壓力鍋,隨時準備要爆炸。
去年大陸央行連續十次調高存款準備率,等於掀了十次鍋蓋還是沒有辦法退燒,只好召來全國銀行行長祭出霹靂手段,直接管制銀行資金流出,「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激烈的行政手段!」曾經在台灣、美國、澳洲及日本銀行工作的華一銀行行長謝泓源震驚地說。
受到驚嚇的不只是從今年一月起每個月定期要到北京人民銀行報到挨罵的上百位中外銀行行長,還有在大陸投資的七萬家台商企業老闆。嚴苛的資金管制手段,是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取消、工資上漲、新《勞動合同法》、原物料上漲等六支利箭中,最後一支射向台商心臟的致命一箭!
場景移向千里之外的南方,上海南方的昆山充滿春天氣息,大地一片翠綠,但是台商企業卻了無生氣,「二○○八年是台商劇變的一年,從上海到昆山的高速公路兩旁,一些台商工廠已開始高掛租或售的招牌!」富蘭德林諮詢公司總經理劉芳榮感慨地說,從事為台商服務的顧問業,幾乎每周奔波於上海與昆山、蘇州之間,以前是一片繁忙景象,貨櫃車進進出出,現在卻是一片蕭瑟。
勞工成本高漲,甚至有錢也招不到工人、沒有銀行貸款、美國訂單縮水……,打擊台商的噩耗一個接一個,最致命的是連當初地方政府承諾的「二免三減」租稅優惠也即將取消,台商幾乎被逼上絕路。
「七萬家台商中,可能有三分之一的台商過不了這一關,不是關門,就是退回台灣。」劉芳榮悲觀地預測,想要產業升級、轉攻大陸內銷市場,沒有資金、缺乏人才,說的比做的容易,傳統型的中小企業根本沒有升級的可能。
越往南方,變化越令人措手不及,二月二十九日,台商製鞋業聚集的廣東東莞厚街鎮上人煙稀少,許多工廠大門緊閉沒有開工,其中一家台商經營的鼎馥鞋廠大門上貼著法院封條。
「台灣老闆跑了、工廠查封,員工求助無門!」廣東旗峰律師事務所律師何雲龍手上的訴訟案件,在春節後大量增加,有些台商已等不及賣工廠、遣散員工,竟然開始重演過去在台灣上演的惡性倒閉戲碼,令當地官員、同業議論紛紛。
「近來突然人間蒸發的不只是台灣老闆,大陸的老闆也不少,」一位鞋廠老闆接受大陸《商務周刊》採訪時坦白地說,以前一張訂單少則一百萬雙起跳,現在三萬雙就了不起,東莞估計已倒閉了二千多家鞋廠,年底前還會有一波倒閉潮。
這波巨變不只影響長江、珠江三角洲的出口企業,連遠在山東最東方的濱海城市威海也感受到這股威力。一千大排名第五九九名的好當家,從事海參養殖、水產加工、冷凍食品出口的生意,山東半島地圖上最東邊的一百多公頃土地,都是它的企業領土,員工一度多達上萬人;但是現在數十條冷凍食品生產線上空空如也,只有幾條生產線開工,「月薪調高到人民幣一三○○元,還是召不到內地的工人!」好當家集團總裁唐傳勤無奈地說。
不只傳統外銷產業受到影響,連台灣首富郭台銘的鴻海集團也受到衝擊,郭台銘在大陸各省擁有三十多處生產基地,雇用大陸員工高達六十萬人,墊高的成本已開始影響獲利。據最新出爐的《今周刊》「二○○八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資料,排名第二十五名的鴻海,○七年營收及獲利分別有二八.九%、二九.八%的高成長;但是與以往最高超過四○%的高成長比較,鴻海今年首度跌出三年淨利成長三○%的兩岸三地優質企業名單外,顯見鴻海的高成長已經鈍化!
上海.股市
整體本益比由四十三跌至十七倍
大陸股市也不能自外於這波巨大的調整力量之外,○七年大陸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從二七八二點一路上漲,一度創造六一二四點的歷史新高紀錄。到十二月二十八日收盤,上證股市還有五二六一點,去年整年漲幅高達九六.六%,遙遙領先台灣的七.三%,上證股市整體的本益比高達四十三倍。
但是受到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大陸股市從今年的一月十四日後開始走跌,跌勢不休,一路跌到四月二十二日盤中跌破三千點關卡才觸底反彈,此時大陸的股市幾乎腰斬,本益比也跌到剩十七倍。
相對之下,台灣股市受到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勝選,以及兩岸三通可能改變台灣經濟的利多鼓舞,台灣股市從過年後的二月十三日七五五○點起漲,一路漲到四月二十五日的八九四七點,漲幅達一八.五%,兩岸股市在大變局下開始走出不一樣的路。
依據截至四月二十五日收盤的市值作為統計基礎,「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與去年排行榜相較,台灣今年進榜公司增加十家,達到一八二家,乃本刊連續五年調查中第一次止跌回穩;相對之下,大陸上榜企業則首度減少八家,共有五二○家。
大陸.官方
打壓通膨下不會有救市利多
在嚴厲緊縮政策、企業獲利下滑及美國景氣衰退的巨變下,今年大陸及台灣的股市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從台灣赴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擔任教授的巫和懋指出,為了打壓通貨膨脹,大陸官方今年不可能推出所謂的救市利多政策,股市不可能大好,也不會任其崩盤,也就是說,大陸股市今年會有很長的橫向整理時間。
「大陸股市去年是非常不正常的一年,今年不可能繼續瘋狂下去!」帶領大陸團隊研究上海股市長達十年的群益證券上海代表處副代表林靜華指出,資金氾濫、股改送股、海外熱錢流入等都是不正常的助漲因素。
其中最畸形的是上市企業普遍也炒股票,股市上漲又帶動企業獲利暴增,循環影響之下,大陸上市企業去年的整體淨利潤增長率竟高達五○%,「這簡直是中國式的經濟奇蹟!」她不可置信地說,在這些因素退燒後,大陸股市今年陷入盤整格局,「披著牛皮的熊」是最好的比喻!
大陸股市休息調整,台灣股市今年的表現就備受期待。花旗證券台股研究部主管谷月涵說,兩岸三通一旦啟動,台灣的金融、資產股將因此受惠,馬英九就職後,在外的台灣資金將進一步匯回台灣,再加上政府開放金融業赴大陸的限制,金融股的前景更為看好,他樂觀預測台股第四季甚至有機會上攻一萬二千點的歷史高點。
相對台灣企業的苦盡甘來,大陸企業卻陷入轉型的龐大壓力之中,這場轉型的危機來得又急又快,就如同一九八五年台幣大幅升值,台灣企業面臨升級轉型的挑戰;不同的是,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全球五百大強敵已深入中國市場,大陸企業升級轉型的挑戰更為險惡,而且時間所剩不多。
對於出口型的加工貿易企業,在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的眼中,中國大陸出口業的營運環境,簡直可用四面楚歌來形容,在產業經過大幅調整之前,難以樂觀期待,這也是珠江三角洲傳統企業紛紛倒閉的原因。
上海.湯尼威爾
消費力升級催生未來明星產業
就在傳統台商賣地、賣廠,準備退回台灣之際,上海徐匯區台南企業轉投資的湯尼威爾服飾公司內卻熱鬧非凡,小型的伸展台上,模特兒正穿著最新的秋冬服裝走秀,台下擠滿了上百名觀眾,他們不是一般的觀眾,他們是台南企業品牌服飾店Tony Wear的加盟店主,正在決定採購秋冬的商品組合。
「今年冬天,我們要在淮海路開一家更高級的男裝旗艦店Tony uomo,一套西裝訂價二萬元人民幣!」創造Tony Wear品牌的總經理陳福川一邊說話,一邊指示五位分別來自法國、義大利的設計師修改樣品。到上海花了十五年時間創立第一家台灣男裝品牌,目前全中國各地已有六五○家專賣店掛著Tony Wear品牌,今年陳福川要讓品牌進一步升級,價格也同步大漲二倍以上。
「大陸消費者越來越有錢,也越來越有品味,我們也要跟著升級。」陳福川說,在消費者升級之時,如果不搶在前面升級,消費者會立即離你而去。群益證券的最新研究報告也指出,大陸的商品價格仍在大幅上漲,同時也促進了產業結構及消費結構的升級,能夠與中國消費者一起升級的內需產業,才是擁有中國未來財富的明星產業。
這其中又以能與中國消費者一起成長的品牌占有最大的優勢,林靜華指出,貴州茅台是大陸著名的白酒品牌,隨著消費者的成長,茅台不斷推出新等級的高價酒,就是品牌升級的案例。茅台價格從一瓶二百元人民幣,一路漲到上千元人民幣,帶動茅台的股價來到每股新台幣七六九元,今年排名挺進十六名,搶下第四十二名,稅後淨利率成長八八%,成為兩岸三地的食品股股王。
在大陸經營女性胸罩品牌「歐迪芬」十五年的歐迪芬國際集團董事長王文宗感慨地說,大陸不只經濟跳躍式成長,品牌也呈現跳躍式成長,「台灣企業要到一定規模才敢請明星代言,大陸新品牌一出來就找最紅的明星代言,他們很敢放手一搏!」
山東.好當家
海參養殖龍頭自創品牌另闢生路
隨著大陸消費者的品牌意識提高,面臨轉型壓力的企業自創內需品牌就成為另一條出路,好當家為大陸最大的海參養殖企業,是少數集海產、加工及出口於一身的農金、內需概念企業。但是隨著環保、勞工、賦稅成本的增加,好當家不得不自創品牌,在通路市場上創造更大的利潤。
「以前我們的海參一撈上岸就賣完了,但是現在我們要自己加工,掛上自己的品牌在專售店出售,成為中國第一個海洋食品專家。」好當家的大家長唐傳勤豪邁地說,為了實現這個中國第一的夢想,他特別重金聘請在易初蓮花超市擔任副總的台灣人徐慶璋接掌這項任務。
雖然好當家的專賣店計畫尚在起步階段,但是受到這個消息激勵,去年排名九九三名的好當家,股價立即起漲,今年排名暴衝上升三九四名,搶占第五九九名位置,成為今年名次成長的第三名,可見品牌的威力有多大!
依據《今周刊》今年最新統計的「中國市場消費品牌五十強排行榜」,兩岸三地進榜上市公司以中國與台灣企業為兩大主角,包含廣義的台灣企業如康師傅及旺旺在內,台灣有十一家企業在中國消費市場打品牌,占所有進榜企業的五分之一。
品牌的貢獻有多高?依據《今周刊》統計,與去年相比,消費品牌五十強稅後淨利成長率達六九%,而一千大企業的總體稅後成長率只有四三.五%,五十強領先近三成,顯見在中國內需市場打品牌的企業,其賺錢能力遠大於其他產業。
在天時(大陸消費者品牌意識抬頭)、地利(在地優勢)及人和(了解本地消費者的動態需求)配合下,大陸內需消費品牌已經占有一席之地,不論是投資台灣、香港或大陸企業,內需消費加品牌一定是未來最值得投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