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已躍居台灣學生留學的前三大熱門地區。負責大陸大學在台招生的夏潮聯合會估計,在大陸大學就讀的台灣學生已超過六千人,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台灣之子已經在大陸高中以下的學校中念書。
五月,台北的氣溫已升破三十七度,南陽街K書中心內的冷氣開到最強,裡頭擠滿著準備參加七月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的學子。
師大附中應屆畢業生Kevin在其中一家K書中心租了一個位子,不過,他的書桌上擺的教科書跟其他人不同,最顯著的差別是,Kevin看的書是簡體字。Kevin日前報名參加今年中國的大學考試,六月底,他將飛到香港參加考試,若順利通過,Kevin幾個月後就將成為中國的大學新鮮人。對於即將展開的中國求學之旅,Kevin顯得很興奮,他說,「我的第一志願是北京清華大學」。
負責承辦台灣學生報考中國大學的夏潮聯合會統計,去年向他們申請報考中國研究所與博士班的台灣學生有七三八人,比前年成長三成,今年報名人數進一步增加至八○○人,加上報考大學部的人數,台灣學生報考中國大學的人數已經逼近千人。
「今年在中國大學體系中的台籍學生已超過六千人」,夏潮聯合會副會長陳福裕說,「這個數字還保守了些,若加上高中以下的台籍學生,人數還會更多」。而上海台辦官員在去年一場教育展中指出,在上海高中以下的教育體系就讀的台灣學生已經超過五千人。
根據台灣教育部的統計,去年台灣人赴海外留學排名前三名的國家依序是美國、英國與澳洲,人數分別為一六四五一人、九六五三人與二八六二人。如果把中國列入排名,實際上已是台灣學生赴海外留學前三大的選擇,而且依照目前台灣學生赴中國就讀的成長趨勢,人數很快就會「超英趕美」。
財經成為台生新熱門學科
過去台灣學生報考中國大學最熱門的是中醫系或醫學相關科系,但近年來隨著經貿的快速發展,台灣學子屬意登陸就讀的科系已逐步跟兩岸經貿掛鉤。
陳福裕指出,從二○○三年以後,台灣學生報考中國大學的熱門科系不再是以醫學為主,金融、企管、保險等科系成為台生登陸的主要選項。陳福裕認為,這種轉變代表台灣學子為畢業後的就業預作準備。
台灣人蔡美華目前在上海工作,她二○○三年報考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前,就已經打算要在中國工作,「先在中國的大學當新鮮人,是為之後在中國當社會新鮮人預作準備」,她說。
與蔡美華一樣,準備報考中國大學的Kevin雖然還只是高中生,但他也認為在中國的大學取得文憑,將是他未來在中國工作的一個敲門磚。
曾經在KPMG大陸台商事業部任職,目前在昆山從事會計工作的台灣人鄭惠文,早在一九九四年高中畢業後,就放棄在台灣繼續念大學的機會,遠赴湖南大學就讀。那時中國的大學才剛開放台生就讀,「全校只有兩個台灣人」,鄭惠文回想,「一個是我,一個是我堂姊」。
鄭惠文、蔡美華與Kevin均有類似背景,他們的爸媽都是旅居中國的台商或台幹,父母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看法,投射到對子女教育的期望與規畫。
與其他先在台灣念完大學,或工作一段時間後才到中國念書的台灣學生不同,這些台灣學生更早進入中國的教育體系,更深地與當地文化融合。當他們從中國學校畢業後,擁有的競爭優勢除了文憑外,還包括中國的生活體認。
跟中國學生一起吃大鍋飯
看好中國經濟前景,讓鄭惠文與蔡美華或是Kevin,在去中國念書之前就已經打算畢業後要在當地工作。
鄭惠文當初進入KPMG即是憑藉曾在中國念大學的優勢。「別的台灣同事不能清楚了解的中國法規、契約,我卻可以從中國本地的角度來解讀」,鄭惠文認為,「有些理解中國的能力不是從課本上來的,而是你長期在那邊生活過的結果」。
早期和鄭惠文在中國攻讀碩博士的台灣學生,喜歡自成一個小圈圈,但她卻不這麼做。「我大學時就跟一般中國學生一樣拿著飯票去食堂吃飯,下課後我也常往中國同學的家裡跑」,鄭惠文說,這一段經歷對她後來踏入職場的幫助很大。
上海長谷建材公司的台籍副總經理吳瓊垺觀察這一波台生赴中國念書的熱潮,他下了這樣的註解:「台灣學生看到了中國教育體系的國際化與多元化。」
吳瓊垺提到的這兩個現象,正是當今的台灣社會新鮮人要面對的新職場趨勢。
吳瓊垺的小孩在小學五年級時從高雄轉往上海就讀,先是讀了一年的台商子弟學校,就轉往中國本地學校就讀,目前是上海閩行區金匯高中一年級學生。
吳瓊垺對小孩子的教育十分認真,他加入學校家長會,更深入體驗中國教育體系的內在,他觀察到中國教育務實的一面。
吳瓊垺曾翻閱他兒子高中的世界史課本,意外發現整本課本中「僅提到一次毛澤東,但裡面卻多次提到包括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等許多位世界名人」。吳瓊垺認為,這代表中國教育已走向務實與重視和國際接軌,揚棄過去以意識形態掛帥的教育模式。
是不是中國本地人很重要
然而,不但中國的教育變得國際化,就業市場的競爭也日益國際化。早點在中國念書,並不等於就能早點在中國找到工作,個人的努力絕對不能放鬆。
蔡美華從復旦畢業後應徵了幾個上海外商的工作,「但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甚至連在復旦念書的ABC(美籍華人)都碰壁。
上海一家人力仲介業者認為,上述情況與外企想找「中國背景」有關。許多上海外商聘雇員工,除了希望是中國名校與有名科系畢業外,「是不是本地人很重要,剛從中國大學畢業的台灣人在這一點就很吃虧。」
台灣一○四人力銀行提供的中國職位空缺也顯示出類似情況。大多數中國職務都要求具備中國工作經驗。一○四行銷專案經理林佳蓉表示,「徵求剛從中國大學畢業的台籍社會新鮮人的案例並不多。」
這種缺憾會隨著台灣學子在中國求學的增加,對當地社會民情了解的深入而改善。「未來除了中國國有企業以外,台灣學生從中國大學畢業後,要進入當地外資企業或中國民營企業工作並不難,而且還很有競爭力」,吳瓊垺有信心地表示。
只是對於台灣來說,學子到大陸就學就業,造成的人才流失,卻值得關注。陳福裕就發現,報考中國大學的台生素質近年來不斷提升,現在有八成以上的報名學生都是來自台灣的明星高中。
即將是驪歌高唱的季節,許多台灣之子告別台灣校園後轉往中國校園,在對岸展開新的學生生涯,或是展開他們的職場生涯,只是不知道他們這一去還會不會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