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現在對台灣○八年大選,變得既冷靜又務實,不像前兩次大選結果,中共內部都有一幫人抓狂,不冷靜、不理性的氣息搞得海峽戰雲密布,現在只要願意和阿扁切割的民進黨人士,或許都有機會和對岸密切接觸。
中國共產黨有一句名言:「事物總會悄悄起變化」,這話是從正反合的辯證哲學出來的。微妙的是,當前中共對民進黨的態度,似乎也正在悄悄地起變化。
自從陳水扁總統一家被國務機要費事件搞得焦頭爛額以後,人們就常聽到大陸訪台學者和台灣朋友在談論「民進黨何去何從?」
其實,這問題裡隱含著一個更重大的課題,就是「中共未來該如何重新定位民進黨,並調整對應態度?」
去年北高兩市選舉投票前夕,筆者遇到一位在大陸台研學界相當知名的劉教授,他斬釘截鐵地透露,中共對民進黨的政策已經變了,從前是看整個黨,現在是看個別的人,任何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只要提出有利於兩岸的主張,那麼不管他過去做過什麼或說過什麼,中共都願意和他交往。
對民進黨員區別對待
那時李文忠、林濁水已辭去立委,謝長廷正以「獨立兵團」在拚台北市長寶座,蘇貞昌則是對阿扁機要費事件的態度受到爭議。整個民進黨似處在「大裂變」的前夜。
如果說,中共那時真準備對民進黨劃分「左右中」三派,並加以區別對待,那是可以理解的反應。
當時劉教授又說,北高市長選舉,民進黨除非在高雄「搞出什麼狀況」,否則兩市都會輸,而大敗的民進黨,選後必須換腦筋,轉而和中共取得某種協調關係,以圖未來東山再起。
高雄市在投票前夕確實出了「走路工」的「狀況」,但該事件的是非曲直還在法院審理中,無論如何,開票結果高雄市長的寶座還是被民進黨保住了。民進黨非但沒有大敗,還算至少維持了平盤。
這個讓很多人跌破眼鏡的結果發生後,筆者再問劉教授,民進黨是否還有必要和中共取得某種協調,他堅持原來看法,認為仍有必要。
接受蘇貞昌或謝長廷當選
其實,這次選舉的結果,讓大陸對台研究學界更加深了一種體認,就是「台灣選舉結果的不可預測性確實很大,最好不要擺明著押注在哪一邊。」
這種思惟,一旦成為中共對台決策的考量因素,那就會呈現兩個政策動向,一是中共對台灣政黨鬥爭採中立化立場,二是中共準備冷靜甚至理性接受,台灣○八年以後由任何一個政黨執政的事實。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日前接受台灣媒體專訪時,除了一如既往大力批判「法理台獨」外,卻也加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也就是只要大陸經濟持續發展,對台灣就有吸引力。
「就算○八年仍由民進黨執政」,兩岸關係也會比現在好,因為,「不管是蘇貞昌或謝長廷勝選」,都不會再走陳水扁的老路子,因為台灣經濟,不能再這樣摧殘下去。
余克禮在大陸的台灣研究學界一向有著強硬形象,與中共中央關係也近,他的一番談話,是很值得重視的信號。顯然中共對台智囊圈子裡已經出現一種聲音,就是認為民進黨在○八年選戰獲勝的可能性難以排除,中共決策當局要準備面對任何一種選舉結果。
但是,中共難以排除民進黨勝選的可能,並不表示中共非要和民進黨交往互動不可。
現在橫在民共兩黨之間有一道難以跨越的溝坎,就是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中共的稱法)。只要台獨黨綱不修改,中共絕不會讓任何台灣人的團體舉著民進黨旗號,出現在大陸的公開場合。
而陳水扁總統近來越喊越大聲的「修憲」、「正名」、「主權獨立」等主張,更挖深了兩黨之間的那道溝坎,是民共兩黨交往最大阻力的來源。
但民共兩黨關係冰封的冷酷狀態,仍將一直是鐵板一塊嗎?其實不盡然。
在○八年台灣大選之前,中共有可能試圖更用力,把陳水扁派和民進黨其他派系徹底切割開來,擺明凡是不贊成陳水扁搞法理台獨的,都是可以嘗試對話、交往的對象。
還有,代表整個民進黨的團體誠然登不了大陸的台面,但個人身分、派別身分、包裝身分、祕密身分等,總有「可操作性」。
經濟現實與選票現實對峙
解凍契機繫於民進黨推出的下任總統候選人,如果他(或她)盤算後認為需要依靠中產階級的選票,就會提出開放性與發展性的兩岸政見。
這種政見的力度若能強到觸動中共當局的「現實主義」神經,民共兩黨的關係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起碼,變相的交往互動可以擴大來搞了。
不過,話說回來,與共產黨交往互動,對民進黨的選情究竟是資產或負債,也必然是該黨候選人費心盤算的問題。一旦交往互動,吸引一部分中產階級的票過來了,但深綠的票卻一部分不投了。
順了姑情卻逆了嫂意,得與失相較的態勢,也會影響候選人對中共的態度,在選戰生死鬥之前,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將比中共更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