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已滿五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由總書記胡錦濤親自主持,高規格探討金融改革,此一訊號顯示,中國當局即將向大陸銀行發起,應對外來挑戰的「動員令」。
台灣民眾剛經歷過中華銀行擠兌事件的震撼。在驚悸之餘,一定有不少關注中國市場的人這樣掂量:類似的銀行擠兌危機,在中國爆發的可能性究竟幾許?
中國銀行體質,總的來看比台灣銀行爛。兩位數的呆帳比率、比重過大的不動產貸款、官府與銀行的利益掛鉤、銀行幹部監守自盜事件層出不窮,這一連串的弊端,使人們很難對中國銀行放心。
但長久以來,中國銀行因經營危機爆發擠兌事件的情況卻比台灣少很多,到底是什麼原因?有位大陸經濟學老教授這樣對筆者一語道破:「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善良的老百姓,他們不管銀行爛不爛,有了錢盡是往銀行裡存,連問也不問。而銀行的大爺們有恃無恐,當然不求長進了。」
中國金融市場全面開放
多少年來,中國銀行體系成了官府和投機大戶的提款機,暗中滋生了很多致命的病根,到底是怎麼走過來的?老教授又補充說,危急時自有官方財庫搬錢來救火,出不了大事的。
可是,這種「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時代,剛剛告終了。
中共依照當初承諾,於加入WTO滿五年(○六年十二月十一日)後,即對外全面開放中國金融市場。此後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經營地域已無限制,還可向中國居民吸收大額人民幣存款。這讓老百姓明白了「存款銀行是可以選擇」的道理,一旦對原存的銀行不滿意或有疑慮,心裡會動搖,進而轉存外資銀行或其他可靠的中資銀行。
這一波開放後,萬一有個別的本國銀行經營弊端發作,老百姓已無法如以往般死心塌地支持。另一方面,官方在市場化的政策方針下,也難以再作慷慨的財政支援,擠兌危機恐一發而難以收拾。這是中共銀行體系歷來面對的最嚴峻考驗。
穩定銀行體制三政策
如何維護銀行體系穩定運行的問題,連胡錦濤都重視了。○七年一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金融改革發展工作,由總書記胡錦濤親自主持。
以如此高層次的會議來談金融改革,是很值得重視的信號,會議的結論,當然可以看做是要求全體本國銀行起而應對外來挑戰的「動員令」。
儘管會議結論用了不少抽象的表述,例如「優化金融結構」、「深化金融企業改革」、「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功能和調控機制」等等,但在字裡行間中,仍可解讀出下列的實質政策動向:
銀行體質的強化將被高度重視。可預見資本的充實、內控機制的完善、董監事會與經理人關係的釐清等,都是未來政策指導的重點。其中,中國農業銀行準備在海內外股票上市,是下一個熱點。第二,銀行監管將有新的大動作。官方勢必強化金融檢查的功能,且不排除設立存款保險公司。第三,會有新種銀行問世。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培植民營經濟,有可能新設或改制成立農村專業銀行與中小企業金融機構。
其實,中共的「金融備戰」工作已進行多年。當初第一步是剝離不良資產,第二步是官方注入資本,第三步是引進外資及海內外股票上市。近期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在香港上市皆引起轟動,是相關「備戰」工作的高潮。
現在,有新問題來了,就是許多中國銀行都已引進外資,那些外資金主在未來的「中外」銀行大戰之中究竟要站在哪一邊?對中方業主是「保駕護航」或「挖牆腳」?這是未來的一連串敏感問題。
雖然外資目前在個別銀行所占的股權比率最多只有兩成,但中外雙方都各有精密的盤算,城府都很深。中方的算計是「借鍾馗捉妖」,拿外資機構的聲望,來為一批老邁國有銀行的招牌鍍金,把它們轉化成現代化的「吸金機」。
可是,外資機構會甘於為他人做嫁衣裳嗎?將來做出績效了,難保不功高震主,既會伺機控股,又會要求成立其他機構,介入相關業務領域,以蠶食中國金融市場。
中外資搶大餅
中國本國銀行機構內的中外資較量,使國有股權管理人備受威脅,但對整個中國金融體系而言應是利大於弊,因這會揭開銀行的營運暗箱,把各家銀行的財務情況都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銀行老爺們只好放下身段,好好勤練「內功」。
○七年展開的中外銀行大戰,也將影響兩岸銀行互動。剛在一月二十四日閉幕的大陸「全國台辦主任會議」,決定把加強兩岸金融交流合作列入時程,推動以民間溝通模式,來解決金融監管和貨幣清算機制建立等重大問題。
這件事若能出現關鍵性的突破,台資銀行即能堂而皇之地進入大陸市場安營紮寨,進而參與那場舉世矚目的中外銀行大戰。否則只能在旁觀戰,成為邊緣人。(作者為《投資中國》信息網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