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的台灣六年級女生,前往大陸工作;她們領著當地人的薪水,以「搭公車跑業務」的精神,在大陸謀生,圖的就是未來在履歷表上有個「大陸經歷」。
上海貫穿東西交通的延安高架平時車水馬龍,幾乎塞得水泄不通,凌晨卻是一片死寂,惟一有些生氣的是兩旁閃亮的霓虹燈招牌。 累到已經睜不開眼的 MAY 沒閒打量車外光景,倒是摸到錢包打開瞧了瞧,「哇哩,一晚居然花了三百多元(人民幣,下同)。」 MAY 搖了搖頭,「下星期一定要省一些。」
領大陸人薪水培養獨特經歷
這幾年在上海類似像 MAY 這般年齡約二十出頭的台灣打工女性, 有愈來愈多的趨勢,她們大多數領著當地員工的薪水,將近台幣一萬五到二萬元上下;從事的工作以開發業務為主,她們以「搭公車跑業務」的精神,面對大上海周邊五十萬的台商族群,圖的是未來工作欄上的「大陸經歷」。
「龐大的台商族群是這些台灣年輕打工女性的生存養分。」上海一位人力資源顧問說出了這股成長趨勢的癥結,「由於大部分的台商還是在賺台商的錢,因此熟悉台商圈生態的台灣業務員相對重要性大增。」
在一家商務諮詢公司任職的 MAY,職稱雖是業務經理,但每天仍須單兵作戰開發業務。一早七點起床,直到晚上六點下班,MAY 手邊行程通常排得很滿,「目前正在推廣淨水設備,主要以台商為主。 」 MAY 邊說邊打開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寫著台商的聯絡電話,偶爾還會在其後附註「很色」、或是「小氣」、「 PTT(怕老婆)」等基本特性。
上星期,MAY 成功地打進張江科學園區,其中宏力和中芯兩家半導體公司的台幹,就買了三十多部淨水器,看來這個月的業務提成獎金可以突破二千元,「相當了錢呢,到張江半導體廠的一段路必須搭計程車,很傷的。 」 MAY 裝得一副很心痛的模樣,但也難掩臉上驕傲的喜悅。
三個問題套出基本資料
在台灣從來沒當過一天業務,到了上海才開始摸索竅門,MAY 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發揮,「要談風花雪月也行,要說商場訊息也好,我一概照單全收。」很多台商喜歡 MAY 的原因,是基於她的「敢言」, 尤其女孩不怕被「虧」,還能一起哈啦打鬧,瞬間感覺就近了一步。
「不過最後還是得扯到專業的水知識,畢竟我是推銷產品的業務啊。 」 MAY 為了拉近素未謀面的客戶距離,有著天南地北的聊天本事,她最常用的起手勢是問台商:「來上海多久啦?為什麼來呢?一個人還是全家來?」於是在這簡單的三個問題設定下,所有關於生活、習慣、工作,甚至感情的問題,都包容在裡面了,也成為另一段話題開場的引爆點。
在公司十多名負責業務的員工中,MAY 是惟一的台灣女性,因為老闆也是台灣人,才讓她掛上經理的頭銜,但工作量卻更為繁重,「大陸業務員剛開始都緊盯著我的表現,恨不得我出點差錯;表面上雖然很恭敬,但感覺得出來私底下仍然有些不服。 」 MAY 也是有些拗脾氣,因此她在開發新客戶上特別著力,「大陸女業務員不懂台商話題,開發客戶上稍顯生硬,而這正是我的強項。」
「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台商喜歡在嘴巴上吃豆腐,偏偏大陸女同事會意不過來,往往一臉茫然,讓台商最後不禁有些索然無味。 」 MAY 說她就會故意笑得前仰後合,讓這些無聊台商心中充滿成就感。「不過有些言之有物的台商老大哥,我會立即正襟危坐地受教,常能聽出另一筆商機出來。」
個性樂觀才能在大陸存活
年方二十四歲, 但言談老練的 MAY 顯然超過同齡層的台灣女生,「商專同學可能都已拿著三萬多台幣的薪水,生活過得頗為愜意;不過我告訴自己,五年後的成長會超越他們經歷的十倍。 」 MAY 強調她現在鋪建的人脈就是未來的資產,「一年半來我接觸的台商將近一千多人,每個人都建立了一份詳細資料檔案,將來要靠這些名單人脈翻身。」
每月一兩次的聚會,是這些台灣六年級打工女孩的快樂時光,順便宣泄連日來的工作壓力。她們隨意聊著業務八卦,交換商場訊息,談談某某人感情上的分分合合。「平常則能省則省,畢竟這兒不比台灣,沒錢了還能伸手向家裡拿。」所以平常到錢櫃 KTV 唱歌還算是奢侈的享受,一般都挑大眾化的 PUB, 幾個女孩平均分攤下來,一晚將近兩百多元。
「想在大陸存活下來,要有些樂觀個性。」每天工作至少十小時,一周上班六天,若沒有做好足夠的心理建設,很容易捲鋪蓋打道回府。「上海感覺充滿了機會,在這裡可以迅速累積人脈,快速學習進步,我們相互鼓勵,也珍惜每一次的相聚時光。」因為業務調動關係,或是生活適應的問題,往往熟識的朋友,一會兒就面臨告別的場面,MAY 說那種感覺最磨人。
「當然希望有位體貼的男友常在身旁。 」 MAY 目前正值戀情「空窗期」,但談到感情往往卻是台灣六年級打工女孩的天敵。台灣女孩多半會想嘗試一兩次「兩岸情」,但通常感覺就是不對盤,至於有些海歸派的年輕大陸男士,起初談吐氣質不錯,但進一步交往後,其思考觀念足讓台灣女孩退避三舍,所以繞了一大圈,台灣女孩交往的對象,不脫來自台灣的打工仔,或是香港、新加坡的華人男士。
男女感情的分合並未影響六年級女打工仔的企圖心,她們在中國工作靠的不是傲人的學歷,而是一份堅毅不拔的奮鬥精神,很多人力資源專家持著「不是台灣菁英,別到大陸送死」的論調,但在她們身上完全看不到這類詛咒的陰影。雖然外界對她們投以好奇的眼光,認為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生野心不小,有些還頗有點女強人的架式, 而 MAY 的真實感受是,「不要把女強人三個字冠在我們身上,我們只是認真努力地在生活。」
龍婷婷 融入當地生活學經驗
「小姐,這可是我妹子喔,來!先敬杯酒。」台商指著身旁的龍婷婷,熱切地招呼陪酒的東北姑娘相互認識。在上海建材界跑業務的龍婷婷,因為人緣奇佳,往來客戶都把她當成哥兒們,還起了個「小龍女」封號給她。不過讓婷婷有些怨嘆的是,客戶喜歡和她聊天,更喜歡帶她上 K 房(有陪酒小姐的 KTV 簡稱)。
婷婷和另一位親密死黨也是做業務的 MAY,都是來自台灣的六年級女生,「老爸知道我們進出 K 房,差點氣昏了。 」婷婷說那有什麼辦法,「我又不是去陪酒,這些台商更不會把我們當作灌酒目標,但台商總覺得能請到一位大方的台灣女性列席,能讓他們在席間更『虎虎生風』。」
謙稱自己是「搞笑業務員」的婷婷,不僅應付台商怡然自得,遇到中國本地商人也毫不畏懼,「每天強迫自己上網一小時,看電視新聞一小時,閱讀一小時。」所以我話匣子一打開完全煞不住,婷婷說台灣客戶常說她的聊天本事,有點像「于美人主持節目的感覺」。
同樣領當地業務薪水的婷婷,並不在乎錢包縮水,「我是來學經驗的,所以要完全像個當地人。」不到兩年,婷婷已經對上海建材業界頗有認知,也累積大批的客戶資料,家族在台灣也是經營建材生意的婷婷,懷著打灘頭堡的精神前來上海,「但現在我有不同想法了,上海市場這麼大,商機無限,其實不必限定家族事業,也可以有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