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日,中共北京市委召開九屆二次會議,市委書記兼市長劉淇針對民主政治問題發表了一番多年罕見的評論,可謂語出驚人。他說:「北京要擴大市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擴大市民的知情權,把黨的意志轉化為全市人民的意志和行動。」劉淇是技術官僚出身,在北京主政多年,從未講過如此開明而大膽的話。他關於擴大市民參與和知情權的主張,也與過去中央把政治改革局限在行政體制改革範圍內的一貫論調有明顯區隔。以北京市第一把手之地位,突然做此表示,不能不引起外人注意。
有理由認為,劉淇發表上述言論,不是他一時興起的個人行動。因為在他發表上述講話的前後,先後傳出中共選擇深圳為試點,進行「三權分立」體制實驗,以及福建省委書記、「團派」核心人物宋德福主張從社區自治開始擴大基層民主的消息。
更具觀察價值的,是發自中共官方高層的信息,十二月十二日,新華社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堅持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提出「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後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要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該篇評論的基本論調是沿襲胡錦濤擔任總書記後第一次主持召開的政治局全體會議的決議,可以看作是對貫徹上述決議的再次強調。
一周之後,新華社再次發表評論員文章《增強憂患意識開創嶄新局面》,提出要清醒認識國情,永保憂患意識,並再次呼籲「衝破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打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革除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熟悉八十年代的人都還記得,「憂患意識」最早是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提出來的,他當時也是強調要正確認識中國國情,認為中國還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因此必須保持憂患意識。自八九年民運之後,中共官方宣傳再也沒有突出過「憂患意識」。現在重新以「新華社評論員」名義提出,顯然也不是隨機行為。近來北京政治圈子傳言,一批原來追隨胡耀邦、趙紫陽的人馬,有可能會被陸續召回體制內,襄助
胡曾溫體制。雖然這只是傳言,但關於「憂患意識」的重新推出的確可以看到一些胡趙時代的輿論氣象。
最近,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講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關於政治改革的討論也日趨活躍。這種氣氛,記憶可及的先例,一是八十年代下半期胡耀邦、趙紫陽主政時代,一是一九九二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公布後的一、兩年時間。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波思想開放言論的先鋒正是「團派」人馬,這背後得到胡錦濤的首肯殆無疑義。在江系人馬一再製造江澤民再主政幾年的空氣之時,最近這一系列由黨務系統與地方官員策動的言論,表明中共新生代不甘心好不容易接了班,卻大權旁落的現實,正在政治現狀中尋求新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