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大陸著名記者、原中共元老葉劍英的養女戴晴在哈佛大學亞洲中心有一場演講,面對西方學者對中國經濟繁榮的好奇與興趣,她出口驚人:「中國就像恩龍( Enron )公司,表面繁榮,裡面已經爛透了。 」戴晴的這個結論並不是新鮮觀點,但她的比喻用得十分精到。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的緊迫問題,正是導致恩龍公司破產的財務問題,胡錦濤欲鞏固政權,至關重要的恐怕還不是如何應付黨內的權力之爭,而是如何因應一連串的社會危機。其中,第一項挑戰就是中國目前面臨的財務危機,這也是戴晴之所以用恩龍公司類比中國的原因。
據大陸工商時報報導,今年上半年大陸稅收增幅大幅放緩。去年上半年,大陸稅收增加一六一三億元人民幣,增幅(比前年同期)達二七%;而今年上半年這一比率僅為一○.九%,下降了一半還多。稅收減少,使大陸債務問題更為突出,中國政府負債率,官方數據為三六%,但世界銀行認為已達一○○%。北京大學經濟觀察中心主任仲大軍則認為,在中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國債占一六%,其他中央政府及政策銀行的負債占三%,資產管理公司發行債券(約一兆元人民幣)占二○%,銀行不良貸款占一五%,共占五四%;如果再加上企業退休人員社會保險開支等隱性負債,中國政府負債應當在七○%以上。
負債嚴重的結果是削弱政權的基礎。以鄉村政權為例,在一九九四年稅制改革以後,基層政府的財力愈來愈弱,財政收入大多歸入省以上財政中,而機構改革遲緩,基層政府人員龐大,這導致鄉村基層的財政已經被掏空。目前,全國鄉鎮政府負債已達二千多億元人民幣,一個村莊負債四十至五十萬元人民幣是常見的現象。基層財力拮据,政府控制能力相對地大為減弱。中共大張旗鼓地搞農村基層選舉,正是因為感覺到農村地區正在逐漸失控。
財政危機惡化,中央政府受到的壓力最大,這不僅是因為各項經濟建設需要資金支撐,也是因為社會穩定更離不開利益調配與補償的過程。因此它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八○年代中後期圍繞所謂「兩個比重」(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的爭論,背後隱藏的就是中央與地方利益分配的問題。
近十幾年來,在朱鎔基主持下,中國一直用擴張性財政政策彌補巨大的財政黑洞,這一政策也引起很大爭議,是否繼續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考驗胡錦濤及其財經團隊的智慧。他只有成功面對此一挑戰,才有可能穩住自己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