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融是大陸著名民營企業──華晨中國汽車的董事長、號稱擁有八億四千萬美元資產,曾被美國《富比士》雜誌評為中國第三大富豪,這位在遼寧乃至東北都名聲鼎赫的超級「大款」,幾乎是一夜之間失去了絕大部分財產,被迫出走美國。這一事件,凸顯了委託給私有企業家或吸收了私人資本的國有資產所有權的混沌地位,也彰示出大陸非國有經濟缺乏法律保障的困境。
這一過程最早啟動,是在一九九六年,當時民企申華實業通過收購兼併達到上市目的,股價為之飆升;在這一前景激勵下,到九八年,進行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陡然增加,平均一個月有一家上市公司發生控股權更迭,將近有八%的上市公司進行了各種類型不同的資產重組;到了九九年,有四十二家上市公司被民企「借殼」,出現了股權置換、債務豁免、吸收合併等花樣翻新的資產重組類型。
仰融的發跡就是從「借殼上市」開始的。他為了在美國上市,以華晨集團、人民銀行、教育司等四個單位共同設立了「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把他在瀋陽金杯客車公司的四成股權劃入基金會,又將其在海外設立的「華晨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權也加入進來,達到五成以上的控股實力。也就是說,華晨集團是一個混合所有制的經濟實體,既有仰融的個人資產,也有產權屬於政府的國有資產。仰融採取這種資產重組方式是迫於無奈,但同時也種下了產權不清的禍根。
今年三月,在遼寧省人民政府的推動下,國家計委、證監委、財政部、人民銀行等幾個部委召開聯合會議,決定將華晨集團的部分資產由財政部劃給遼寧省人民政府,這分明是地方政府眼紅華晨這塊肥肉,希望掠入己口的剝奪行動,但因為華晨集團本身在組建時即有產權混合的問題,仰融在法理上站不住腳,只有敗走美國。
仰融的故事給大陸民營企業極大的警示:在大陸,眾多民企為了可以上市,請政府在名義上做自己企業的所有人,以國企的「紅帽子」戴在頭上,享受國企才有的優惠條件,但這是風險極大的行為,因為只要政府對他們的財產起貪念,說剝奪就可以剝奪,而且合法。民營「借殼上市」固然可以壯大自己,但是不折不扣的「與虎謀皮」行為。仰融就是「反被虎咬」的典型。
民企「借殼上市」,是大陸發展所謂市場經濟中的特殊國情,它也反過來印證了大陸還未真正建構起市場經濟體系的現實。政府利用這一現實強行牟利,但也避免不了副作用,那就是:仰融一案嚴重打擊了非國有經濟對政府的信心。今後,希望引進民間資本以使瀕死的國企絕境重生的工作,將面臨更大的困境。
引言:民企「借殼上市」,是大陸發展所謂市場經濟中的特殊國情,它也反過來印證了大陸還未真正建構起市場經濟體系的現實。仰融一案嚴重打擊了非國有經濟對政府的信心。今後,希望引進民間資本以使瀕死的國企絕境重生的工作,將面臨更大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