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非國有經濟的力量成長,表面上最突出地體現在非國有經濟成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但其深層潛在的實力,應當說蘊含在社會結構與政治力量方面||這是外界較少注意到的。
「十六大」召開在即,是否會有資本家||民營企業的代表||進入中央委員會引起外界廣泛關注。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理論被簡化為「資本家入黨」的問題,已經反映出資本家的政治影響力。據統計到二○○一年年底,中共已有一百零五萬四千四百多名資本家黨員,上百萬有錢的私營企業家在黨內生存,其比率雖然只有六十分之一,但實力卻不可低估。基於部門利益的考慮,中央政府各部會可能還會對私營企業家階層心存歧視,但各級地方政府基於地方利益,卻會很買他們的帳,甚至成為他們政治上的代言人。
如果說在政治這一層面,非國有經濟的力量還只是嶄露頭角的話,在社會這一層面,他們的實力就雄厚得多了。這種實力表現在他們對正在形成的公民社會的影響力上。
公民社會的基本組成要素是公民自治組織,其中,商業組織的社團是重要部分。以非國有經濟力量最為強大的浙江省溫州市為例,當地民營經濟的比重已占溫州市總產值的九五%左右,目前行業性社團組織有一千一百二十一個,其中行業協會二百九十三家。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協會在地方上已經開始扮演協調人和利益代言者的角色,按溫州私營企業協會副祕書長尤江的說法:「假如沒有一個強大的商會組織在政府與市場之間展開協調,配合政府進行行政管理,顯然會讓政府行政方面成為跛腳鴨」;上海行業協會發展署副署長劉慶也指出,行業協會在經過了邊界不清、功能不足的擱置期和理論有所發展的復甦期之後,已經步入了按新體制發展的起步階段,到了這一階段,相對於政府來說的獨立運作能力和自治能力的建設,就會成為行業組織的當務之急。行業管理的主體原來是政府,現在要轉移到中介人的商業行會手中,這對極力結構的影響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一九九三年十月,國家工商局統計,中國私營企業的百萬富翁有五百人,到九四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這一數字已經漲到五千人,而至今,資產超過一百萬元人民幣的資本家的數量,據估計已達到一千萬人,這一占全中國人口一%不到的人口群的實力正在日益擴大,今年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之日當天,官方的新華社令人側目地以「中國民營企業開始挺直腰桿」為題發表評論,承認中國的民營經濟「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理論,表明他已經認識到非國有經濟正在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中共如果想繼續維持自己的有效統治,就必須與這股力量結盟。但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理論的荒謬之處在於,中共作為行政資源壟斷者,本質上恰恰最不可能作為新生長的社會生產力如非國有經濟的代表或代言人。當非國有經濟的力量成為滋潤公民社會的貧瘠土壤的甘霖之時,就是「三個代表」的破產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