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民營企業的上市洗牌,使得中國股市從百分之百國有企業獨占的市場,發展成所有制多元的市場;從傳統製造、房地產企業為大宗的市場,轉向新興、高科技企業林立的市場。
這些幾乎每個月都會談上兩、三個小時的焦點話題,在七月底時才又被齊聚在香山飯店的北京中關村科技發展總裁段永基、萬盟投資總裁王巍、泰康人壽總裁陳東升、海星集團總裁榮海等一百多位中國企業巨頭熱烈討論。
而同樣的場景與話題,十月十六日將在蘇州所舉行的「創業投資高峰論壇」再演出一遍,只不過這次在台下坐的聽眾,除了中國的創業家之外,也還有不少想在中國尋找投資機會與上市機會的台灣企業主。
雖然,「國有股減持」政策喊停已一年,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者、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敬璉,也曾說出「中國發展證券市場是要為國企脫困服務」、「民營企業不要一味想透過上市融資」等警語。但有一百多位中國民間企業巨頭的共同背書,「上市的民營企業愈多、市場愈健康」已成為中國股市最盛行的主流「思想」。
民營企業上市熱潮 九九年達最高峰
當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一九九八年發表聲明要強烈支持民營企業後,那一年上市的民營企業便從九七年的七家飆升至二十一家,去年則還有二十七家在中國股市掛牌上市。據中國證券報統計,目前在中國上市的民營企業已經超過了二百家,約占上市公司的一五%。而中國證監會的官員也公開表示:「這比率很快就會達到三分之一。」
「民營企業上市的風潮始於九六年,在九八、九九年達到高峰,約有上百家民營企業要上市。但去年十月之後,開始走緩。」萬盟投資總裁王巍接著進一步分析走緩原因,「一是暫停國有股減持的政策;二是有關單位打擊莊家(機構投資者),增加有意借殼上市者的成本;三是香港與海外創業板的吸引力奏效。」
而在九六到九九年期間,民營企業爭取上市集資的管道有兩種,一種就是首次公開發行( Initial Public Offers,IPO ),另一種就是借殼上市( back-doorlistings )。 所謂的借殼上市就是,民營企業以資金注入並接管已上市的國有企業。 雖然大部分民營企業偏愛 IPO 的上市管道,可惜難度較高、等待時間又久。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就曾報導指出, 中國最大電路開關製造商之一的德力西集團( Delixe Group ),已經為上市等待了一年多,溫州也有好多家企業的命運和德力西一樣,雖然都獲得了銀行貸款,但沒有一家公司能夠 IPO。
買殼不成功 至少增進財技功力
而在去年以前,由於「國有股減持」政策推波助瀾,於是民營企業便紛紛轉進借殼上市的管道。但兩年下來,因為民營企業所能購買的國營企業股份上限為三○%,無法取得主控權;再者,國營企業的虧損與企業文化難以扭轉。「買殼上市又能經營成功的案例實在不多,失敗的倒是不少。」王巍努力地想了想後說。
儘管如此,王巍卻還是將民營企業的借殼上市形容為:犧牲小我,促進大我。
王巍口中的大我指的是,經過民營企業的上市洗牌,使得中國股市從百分之百國有企業獨占的市場,發展成所有制多元的市場;從傳統製造、房地產企業為大宗的市場,轉向新興、高科技企業林立的市場。
「另外一方面,買殼的經驗也讓中國企業的財技(財務操作技巧)更加提高!」王巍說。
所幸,中國的民營企業不用氣餒太久。在八月的下半個月裡,接連就有方向光電、健特生物等十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國有股權轉讓的消息,華爾街日報便在相關報導中指出:「借殼上市再度風行中國股市。」
民營企業借殼上市的風氣再起,勢必讓中國股市的「國有」成分更加稀釋,可望達成那聚齊在香山飯店的百位企業巨頭的期待││上市的民營企業愈多、市場愈健康。 但中國證監會某位官員與王巍都認為,在加入 WTO (世界貿易組織)後,是國有還是民營都不重要了,「你是不是一家好公司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