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央行紛紛推出「史上最大」量化寬鬆與非傳統貨幣政策,我國央行對此甚感憂慮,認為此次寬鬆措施對未來經濟金融可能產生政府債務貨幣化、不易退場、未來貨幣政策正常化能否不受政治力干擾、央行與企業雙輸與引發不同通膨走向等五大副作用。
央行報告指出,為挽救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衝擊,各國政府傾力推出各項激勵經濟措施,由於降息幅度有限,本次主要央行採行的寬鬆措施,較先前全球金融危機時期規模更大且更「非傳統」,各界關注此次寬鬆措施對未來經濟金融的可能副作用。
一,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界限趨向模糊,易產生政府債務貨幣化疑慮。目前在Fed購買的公司債ETF中,已有Hertz等四家企業申請破產。
二,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恐不易退場,且有損金融市場運作機制及企業汰劣存優法則。當政策利率逼近零利率底限時,主要央行改採QE提供貨幣寬鬆力道,但大規模購買的資產恐難縮減,變成「永久的遺產」(lasting legacy);長期維持低利率及融通非金融企業,恐衍生更多殭屍企業(zombie company),不利經濟活力。
三,未來貨幣政策正常化能否不受政治力干擾,攸關央行獨立性的維護,此次主要央行部分決策被外界解讀曾受政治力與市場左右,若政治人物與金融市場時常要求央行以寬鬆貨幣政策營造經濟榮景,難免侵蝕其長久建立的良好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