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富翁」的遊戲中靠擲骰子而最早到達某個地方的玩家可買下該塊土地後蓋飯店,然後向其他玩家收取高額租金,因此最後只有一位勝利者。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點是,該款遊戲的名稱原為「地主遊戲」,用意是要彰顯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所造成的社會不公。
均衡理論的經濟世界中,財富不均僅是一個不痛不癢的問題。理論說市場落實獎勵,因此有能力且努力的人終將獲得回報。所獲得的回報如果不同,原因一定是出在努力程度不同。在這樣的理論下,人們於是用心追尋創新,努力工作。
但我們住在一個不均衡的世界中,強大的正反饋環發揮其作用力,於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分別位居貧富兩端。在系統專家的口中,這稱為「成功為成功之母」,例如在第一回合競賽中的獲勝者,其在第二回合獲勝的機率將提高。
均衡理論指稱,有時一家企業會因為強大的正反饋環效應而成為市場中的寡頭供應者,但它指出這只是特例。早在1920年代,義大利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即提出相反論點:當談到企業的供應曲線時,報酬遞增往往才是規範,而不是所謂的報酬遞減法則。斯拉法指出經驗顯示當許多產業內的企業擴增產量時,他們的單位成本因而減低。這些企業往往成為市場的寡頭供應者,甚至是壟斷者,因此市場根本不是處在完美的競爭狀態。斯拉法的論點吻合今日我們所見到的企業景象。
單以糧食產業來說,四大糧商ABCD(分別為ADM、Bunge、Cargill與Louis Dreyfus)掌控全球穀物交易額的75%以上。另外四家公司在全球的種籽交易量中占了50%以上;單是六家農藥公司即掌控全球75%的肥料與除蟲劑市場。3以2011年來說,單是摩根大通銀行、花旗銀行、美國銀行與高盛銀行等四家華爾街銀行,在美國金融業的金融衍生商品交易量中即占了95%。這形成寡頭現象,其他許多產業亦是相同情形,從媒體、電腦、電信到超市等產業。
「大富翁」這款遊戲的發明人為伊莉莎白.馬奇,是現代土地制度改革運動人物亨利.喬治學說的熱情支持者。她在1903年發明該款遊戲時,為遊戲設計兩個迥然不同的遊戲規則。其中一個遊戲規則的名稱為「共創富裕」。在這個遊戲規則中,每當一位玩家購買土地時,每位玩家都可賺到錢(呼應喬治的土地徵稅呼籲)。當以最少錢開始遊戲的玩家在遊戲中的錢變成兩倍時,遊戲便結束,每位玩家都是遊戲的贏家。另一個遊戲規則的名稱是「壟斷」。
在這個遊戲規則中,有房產的玩家向沒有房產的可憐玩家收取租金,當其他所有玩家都破產時,剩下的唯一玩家即是遊戲的贏家。馬奇表示其之所以設計出這兩個截然不同的遊戲規則,是希望讓玩家透過遊戲體驗「目前的土地制度及其後果」,藉以了解不同的土地所有權制度將為我們的社會帶來如何不同的後果。
「我們可以將這款遊戲稱為『生存遊戲』,」馬奇說,「因為這款遊戲含有現實生活中功成名就與一敗塗地的各項元素。」但在1930年代,當帕克兄弟公司向馬奇買下地主遊戲的專利後,他們重新包裝,以大富翁的名稱推出遊戲,但該款遊戲只有一個遊戲規則:打敗其他所有玩家,成為唯一歡慶勝利的獲勝者。
遊戲中的財富分布動態亦展現在電腦所模擬的經濟系統。美國經濟學家勞勃.梭羅大力抨擊現代宏觀經濟學,譏笑市場均衡模型,其表示市場均衡模型中只有一位「代表」,未將眾多的市場參與者納入模型之中,將經濟體系簡化成僅有一位以預期方式回應「外部衝擊」的消費者─勞工─業主。自1980年代以來,複雜經濟學家一直在研究其他方法,包括「建立在代理人」的模型。這類模型以諸位不同代理人所形成的陣列作為模型的起點,且遵照簡單的諸規則來回應及適應周遭的人事物。一旦該電腦模型完成所有的設定後,程式人員只需要按下開始鈕,模型中的諸位代理人就會開始作動。這時只需要坐下來,觀察模型中諸代理人互動所展現出來的動態模式。透過這樣的觀察,可了解許多事。
在1988至2008的二十年中,全球的貧富不均略為減輕(主要原因是中國的貧窮率下滑),但貧富兩個極端的窮人與富人卻顯著增加。在這二十年間,在全球增加的總財富之中,超過50%落入全球前5%的有錢人口袋,只有11%落入全球前50%的窮人手中。要落實甜甜圈經濟,需要逆轉拉大的貧富差距,因此,找到良策來削弱「成功是成功之母」的反饋環絕對是必要的。
看更多《甜甜圈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