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未結束,行情卻被資金拱到這麼高⋯⋯2個月前,我也曾苦等第二隻腳,但我發現錯了,趕快認錯。
六月第一周,美股持續以匪夷所思的速度回漲,彷彿疫情和抗議從未發生過。星期五晚上我坐在咖啡廳中煩惱著下周專欄的內容,突然傳來「美股開盤又大漲」的驚呼聲,轉頭過去,聽到一位客人說:「我有在看藍富閒,這兩個月他都在喊多,挺準的,有賺到錢,不過很沒有創意,說來說去都是那幾支美股、台積電、聯發科。」
有人在看很滿足,有人照著做還賺到錢更開心。不過仍煩惱疫情還沒有結束,就被資金拱到這麼高,接下來該如何反映?
複習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的名言:「股市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這段話,主要說的就是「資金行情」。
股市指數就像海平面,資金狂潮讓海平面升高,而波浪起伏就像個股或個別產業,表現好的產業捲起高高的波濤,「表現超過大盤」。海平面升高的效果,讓某產業比其他產業來得好而產生加成,如最近的生技股;但即使海平面升高,有時也會被產業表現不好而抵銷,如最近的塑化紡織股。最近因注入太多資金而升高的行情,只要不是太差的產業,就能上漲,因此不必煩惱推升的力量,只要不是最後的幾名就好。
回顧五月,因為華為禁令,外資圈中的野村調降股王大立光評級、瑞信調降權值王台積電。這些分析師看到該產業的缺點,卻忘了資金狂潮,也忘了宏觀地去看表現更差的產業還很多,加上身處外資圈,看到因基金贖回等因素,外資在台股一天提款六六○○億元,沒注意到散戶已捲起袖子進場。
資金狂潮下,未來「製造業優於服務業」,即使有服務業如劍湖山連九支漲停板,但那畢竟是報復性反彈,服務業內傷慘重,服務業本質已被網路和疫情大大改變,從美國知名實體書店Strand的老闆買了一堆Amazon股票,就可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