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他以五百九十多億美元身價躋身世界富豪。二○一二年他娶華裔陳女士為妻的消息傳出時,許多華人男女都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世界知名富豪會愛上外表一般的人並娶為妻,而且經過這幾年看起來,他確實真心愛著她。
除了祖克柏的故事,以前也經常聽到朋友議論:為什麼外國人娶亞裔妻子時,往往沒有顏值鑑賞力呢?答案還是在經濟與金融:傳統中國社會一方面無法解決百姓溫飽問題,另一方面又無金融市場,所以,婚姻的首要任務是幫助一家老小解決生存挑戰,透過成家生小孩,規避家族各成員的生老病死風險。
也就是說,婚姻決定「養兒防老」體系是否成功,而兩人承諾白頭到老就是一種跨越長時期的保證。因此姻親成為僅次於血緣關係,建立跨期信任的辦法。所以,在華人文化中,不僅把圍繞家和家族的行為規則與相關結構發展得很極致,也把與婚姻有關的規則訂得很清楚。
當婚姻涉及大量他人的利益時,就不可能只是年輕男女自己的事,必須完全由父母、長者全權包辦掌握。相親決策者是兩方的父母,而不是年輕的當事男女。他們當然只會用長相、財富、門戶這些明顯指標來評估對象。像感情、愛情這樣非常個人化的因素完全沒有用,因為愛情對結婚雙方有價值,但對其他家庭成員未必重要。
徐立新等學者的研究也顯示,自由戀愛的婚姻更加和諧,夫妻關係更好,但妻子未必孝敬父母,父母的孝養金收入也相對較少。而父母決定婚姻帶來的夫妻關係不一定和諧,但對父母的好處是:妻子更聽話、生的小孩更多、對父母更孝敬,而且在父母年長後會更照顧老人。所以,哪種模式更好,就看從誰的立場出發了。
父母決定的包辦婚姻是養兒防老體系的延伸和保障,否則,養兒防老的跨期交易體系會崩潰。在社會長期以外在指標決定婚姻後,人們就只知道用顏值、財富、地位這些標準評價對象,所以無法理解祖克柏的想法。
愛情在哪裡?
在此看看最能代表中國人愛情、婚姻願景的一首歌—— 黃梅戲《天仙配》中的〈夫妻雙雙把家還〉。這首歌一直被認為是浪漫的愛情歌曲,但細看歌詞,你會發現,這個「婚姻願景」基本以利益為多、愛情為少,其實非常現實。最重要的對唱詞是:「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寒窯雖破,能抵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首先,「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是說透過婚姻組成的家,是一個「生產單位」,是不同勞動分工的組合,以此來發揮各自的技能特長,讓總體產出最大,讓生活所需得到最好的報酬。所以,傳統的家是一個生產單位,就像計畫經濟的合作社一樣,在「家」這個合作社裡,丈夫和妻子分工合作。
其次,「寒窯雖破,能抵風雨」,當然這句話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要有一個物理意義上的房子,但也能看出背後的本質含義,就是「家」是一個跨期風險交易安排,「寒窯」指的是基於家的內部互助體系,「風雨」指的是風險。所以,成家後就能幫助彼此對付風險,有難共擔,包括收入、健康、養老、天災等風險。也就是說,「家」是利益交換或風險交易體系。
最後的「夫妻恩愛,苦也甜」,這是「家」的情感功能,給人精神上、感情上安身立命的基礎。所以,中國傳統婚姻和家的定位,包括三大功能:一是透過婚姻組成生產單位的「家」;二是「家」是互相分攤風險的體系;三是婚姻和「家」是情感交流的共同體。直到近幾十年前,婚姻的前兩項功能,即經濟功能一直占有主導地位,愛情的分量就不必多說,那是五四運動之後的事情。
「愛情」終於獲得勝利
我檢索過晚清的《申報》等各種中文報紙,發現在二十世紀之前,「愛情」一詞只出現過三、四次,而且都是「愛」和「情」兩個字正好因前後的內容湊在一起,沒有任何浪漫上的男女之情含義。曾有歷史學者辯論說:「漢代不是有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嗎?」但牛郎、織女之所以每年只有七夕才相會,就是因為愛情只是夢想,是真實世界裡不會有的奢侈夢想。古代中國肯定有許多男女愛情故事,但愛情卻始終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只是少數人的奢侈品。也因此,在中文報紙裡一直沒有出現過浪漫意義上的「愛情」這個詞。
有學者曾說,一九二○年代翻譯法國浪漫詩時總會碰到一個問題:西方人用玫瑰表達浪漫愛情,但中國人對玫瑰沒有感覺,那該如何翻譯詩歌中的「玫瑰」,讓華人讀者讀到這個詞的反應跟西方人讀到玫瑰時一樣呢?方法很難找到,因為「浪漫」在傳統中太稀少,因此始終沒有製造這個詞。
許多人說包辦婚姻也能出現愛情。是會有,但很少。原本的習俗是,雙方父母透過媒婆先談好各種條件,雙方都認可後,年輕男女才可見一面,有些甚至到娶親那一天前都不能相見。
這跟商業交易有何區別?怎麼可能有出現感情的機會?所以,我們的社會只熟悉顏值、財富這樣的外在指標。
十幾年前,加州大學教授閻雲翔到中國東北下岬村調查,問當地老年人他們結婚之前的過程叫什麼,是不是稱作「談戀愛」?當地人回答:「我們以前把那個過程叫『談親家』,到六、七○年代叫『找對象』,再到後來就叫『談戀愛』了。」顯然,從「談親家」到「找對象」,是一個很大的革命。決策主體從雙方父母轉移到年輕的當事人,感情的空間與分量提升很多,但目的性還是太明確。到後來,才再轉變成「談戀愛」,談的是戀愛,目的性減弱很多,「愛情」才算是終於勝利了,愛情也成為婚姻與家庭的主流基礎。儘管現實中並非所有婚姻都能做到這一點,但至少這已經是現代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
為什麼「愛情」在今日終於勝利了?因為基於婚姻的「家」的理想,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家的兩項經濟功能正在被市場快速取代,而婚姻和家的情感功能在快速提升。為什麼會這樣?許多人說是因為觀念變了,是人更加現代化了,但這只是部分原因,甚至是很小的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市場成熟了,金融商品越來越豐富了。一方面都市化、公司化發展,使得人們離開「你耕田來我織布」,走進公司工作,不再需要「家」的生產單位功能;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透過金融市場,解決跨期價值交換的需要,不再只靠婚姻家庭求得未來生活的安寧。
當然,隨著婚姻家庭的經濟功能和規避風險的功能逐步被市場取代,愛情在婚姻家庭中的分量越來越高,這也會導致離婚率的上升,同時單身人士的占比也會升高,這都是個人自由、金融發展的代價。但是,這些也正是現代人更加看重愛情、看重感情的結果,也是現代人的選擇權利變多的結果,這並不是壞事。更何況,既然有那麼多人不能理解祖克柏的婚姻選擇,那就說明社會對感情、愛情的認識還有許多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