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安卓服務框架,華為未來的手機銷售恐怕只能退守中國,而空出來的國際市場空間,三星和蘋果將有機會分食;但就算華為想退守中國市場,其成本結構亦未必有足夠競爭力。
因違反美國的禁運規定,中國第一大手機廠以及電信設備商華為遭受美國制裁,在Android(安卓)服務框架威脅不繼續授權的情況下,華為並沒有選擇乖乖就範,而是進行了一連串的反擊動作。
川普鐵腕執行制裁 華為備胎無用武之處
華為首先在今年5月註冊了鴻蒙商標,並由執行長余承東出面聲明備胎計畫啟動,其自研作業系統將在秋季登場,強調隨時可擺脫對谷歌的依賴。其次,華為透過手法,一度成功讓安卓的GMS(谷歌行動服務)仍可成功在沒有通過授權的華為手機上安裝,希望能挽留歐洲市場消費者信心;但這種作法引發極大爭議,被揭穿的第一時間,華為就終止了相關服務,華為雖表示會尋求其他作法來支援GMS,但前途未卜。
而遭受這些打擊,華為失去的市場版圖也將可能會引發智慧型手機市場,甚至整體手機晶片市場的變化。
今年7月時,華為公關部門出面澄清鴻蒙作業系統是工業用嵌入式系統,而非手機系統;但在8月9日的華為全球開發者大會中,正式揭開鴻蒙作業系統的神祕面紗後,赫然又發現,華為仍將手機當作主要的執行平台之一。
華為在這段期間發言的自我矛盾,顯示出其對美國制裁的執行態度仍存在不確定性,尤其川普政府兩次放寬對華為的制裁期限,讓華為不敢話說得太絕,怕真的斷了自己的後路。
但隨著時間過去,華為對美國政府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期待落了空,同時也陷入更深的泥淖:鴻蒙作業系統被證明是言過其實的產物,發揮不了作用,第一版鴻蒙仍在初期發展階段,缺乏生態支援,難以取代安卓地位。
因此當寬限期結束,華為似乎選擇了一招險棋,那就是在華為使用的AOSP(安卓開源專案)作業系統中植入後門,模擬谷歌的認證證書,並且通過一個叫作Lzplay的網站來安裝GMS 服務框架。
藉由後門之助,沒有獲得谷歌最新安卓授權的華為最新Mate 30手機一度成功突圍,成功安裝安卓服務框架,具體方法是通過一個第3方網站成功安裝GMS服務框架,並且可以正常工作。
華為是如何設計後門並突破谷歌的限制?一位系統安全研究員在好奇之下,透過對軟體系統的反組譯,找出華為在其作業系統中植入的後門,該研究員指出,華為在系統中安裝了自己的證書來取代谷歌,使用自行客製的API繞過谷歌的限制,取得執行GMS服務框架的執行權限。
這是個非常有爭議性的作法。首先,消費者無法確認華為會不會通過這些API擷取你在GMS服務框架中所傳輸的各種加密訊息,以華為過去的資安爭議,恐怕會加深消費者的不信任感;同時,華為的作法也違反了谷歌的服務使用條約。
系統火速下架 華為走後門引發更多疑慮
在被揭露之後,華為快速下架了這個系統,這也表示華為在歐洲及其他對GMS服務依賴很深的市場,本質上已經無戲可唱,畢竟不只是新機,華為既有產品的證書也會全部被撤回,既有版本的安卓作業系統手機雖仍可繼續使用,但無法升級成最新版本,等同徹底斷了華為手機在歐美市場的生路。
而隨著中美關係的緊張,作為戰火第一線的華為處境也更尷尬。最直接的衝擊就是華為在歐洲的市占開始一落千丈,根據市調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調查,華為第1季原本還有24.9%,第2季只剩19.3%,出貨量更是大減16%,許多電信商和手機管道都已經預防性下架華為產品,預料第3季銷售數字會有更明顯的衰退。
缺乏安卓的服務框架,華為未來的銷售,恐怕只能退守中國本地市場,而空出來的國際市場空間,三星和蘋果將有機會分食。但值得注意的是,華為退守中國市場,在中國的既有手機業者未必會乖乖讓出市占。
聯發科成本優勢可乘虛而入 中國手機晶片市場空間大
畢竟華為的組織遠較其他手機業者龐大,而華為在國際市場上不只是手機遭到危機,連基地台業務也嚴重遭受打擊,如此一來,華為的龐大人事支出就會成為沉重的負擔。
當然,目前中國加速推動5G替換,其實在某些層面有支持華為的意味存在,但華為基地台也同樣遭受多數歐美國家抵制,能否補上華為在國際市場損失的部分,其實並不樂觀。
華為想要在中國拿到更多的手機出貨,藉以彌補國際市場損失的想法並不實際,畢竟華為的組織負擔遠比其他中國手機廠更為龐大,分攤下去後毫無成本優勢;尤其新機採用昂貴的麒麟晶片方案,不論是用在高階和中低階手機,成本偏高都將減損終端競爭力。市場便推估,未來華為可能會擴大採用在成本更有優勢的聯發科方案。
綜合以上分析,華為在中國的高階手機市場占有率,可能會因為市場重心拉回中國而上升;但相對的,低階手機則有可能衰退,一來一往之下,華為手機占中國市場比重應可微幅上升。
另一方面,過去其他中國手機廠原本就是高通與聯發科兩邊都用,但因美中貿易衝突擴大,高通作為美商角色尷尬,而聯發科在成本低,性能追上高通,5G方案腳步不慢,且又與中國市場傳統關係更為緊密的情況下,中國手機廠為了避免風險,也有可能在相關供應鏈逐步去美國化,且為對抗華為回擊中國市場,也會更加強調成本優勢,這時,短期內的最佳方案選擇已經呼之欲出了。…(本文節自財訊592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