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一月底順應壽險業者要求,表示將修正外匯變動準備金,
此舉受到國際信評機構穆迪分析師的挑戰,認為這對壽險業評等將造成負面影響。
去年十二月,壽險業面臨金融海嘯以來最慘的虧損,國泰、富邦、新光、南山及中國、台灣人壽在內的六大壽險公司,除南山人壽外,總共虧損一五一億元,全年匯損更達二千三百億元。
結算甫公布,市場傳言上述六大壽險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立即組了「五王一后」的黃金陣容,趕在農曆年前共同拜會金管會主委顧立雄,以壽險公會名義提出「厚實」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方案。
這場拜會顯然發揮了作用。金管會在一月底火速發出聲明,近期將通過公會提出的其中一項建議:當外匯市場避險成本達二%以上時,每月固定提存比率由萬分之五提高為萬分之六、每月額外提存比率及額外沖抵比率由五○%提高為六○%;換言之,壽險公司將提增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國際信評機構穆迪預計一年約增加五十億元新台幣,相對壽險業海外十六兆元資產,增幅不過杯水車薪,但在分析師眼裡,這可能是壽險業者投資更投機的起步。
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對壽險公司的意義在於「會計上」,它能吸收外匯波動對淨值的衝擊,讓財報數字好看些。金管會也在一月底的新聞稿上,寫明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設立機制,「並未實質改變壽險業面對之匯率風險」。
增加準備金 難揭露匯損衝擊
當「匯損」成為盈利關鍵,就不難想像,即使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無法實質改善匯率風險,仍引發業者與金管會急驚風的行事。但金管會的「好意」,卻受到穆迪金融機構分析師郭嘉銘挑戰。
郭嘉銘專門研究台灣壽險業,他在二月十一日與另一助理分析師共同發表一篇評論,題為「台灣針對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修正建議將使壽險業信評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