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與同產業比較?Sustainalytics日本分部的管理總監杜賈爾登(Loic Dujardin)受訪時解釋,進行評比時,會視產業別的不同有不同的指標,即使相同指標,也會設定不同的產業風險權重。事實上,與同產業、同類股相比,是所有評鑑機構不斷強調的應用重點。
「以礦業公司為例,因為能源密集,我們會看碳排放、水汙染程度、化學汙染或對周邊社區的衝擊等。然而如果是IT產業,我們就會更重視資安。」杜賈爾登指出。
在頁面右側,可以看到與鴻海同產業的四家指標企業分數。其中,韓國LG及華碩皆與鴻海同為六十八分、日本石英原料大廠愛普生(EPSON)為六十七分,顯示鴻海的分數和同業相若。
若進一步細看其分項,與五十九家同業比較,鴻海的E部分為七十五.七分,要明顯高於同業平均的六十七.一分;而在S部分,鴻海得分略低於同業平均的六十三分;至於G的部分,鴻海則又略高於同業平均。也就是說,儘管絕對分數不高,但若和同產業比較,鴻海整體得分大致仍屬中上水準。
此外,在各評分項的下方,我們可看到公司近四年的評分。再度以鴻海為例,可以發現鴻海從一四年至今的評分相對穩定,一七年以前的分數,雖略低於同業平均,但一七年後即高於同業。
若看各細項指標,在環境面上,鴻海在一七年之前領先或落後同業的情況皆有,惟兩者差距皆不大,但一七年後,鴻海在E的得分即大幅拉高到七十六分,顯著領先同業平均的六十七分;至於在社會面上,鴻海得分平均來說與同業亦步亦趨,在一六年到一七年間曾短暫領先同業。
特別的是G的部分,在一七年之前,鴻海的G分數基本上大幅落後同業平均,同業平均約六十二到六十三分,鴻海相對僅有四十八分。然而在一六年初,鴻海的得分開始快速攀升,到一七年時已追上同業,在最近一次一八年初的評比上,更已些微超前同業三分。
這代表什麼意義?
「有沒有改善的具體行為及意願,這對機構投資人的重要性,遠大於絕對分數的高低。」現任瑞銀集團(UBS)管理總監暨企業永續委員會祕書的萊茨(Christian Leitz)受訪時指出。
也就是說,對於一家企業的分數表現,縱使其個別指標分數偏低,投資人更應重視的是,其在長期趨勢上是否有所改善。以鴻海來說,其在G的分數儘管未與同業平均有太大差異,但進步的程度明顯,凸顯出其已正視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並投入相應資源改善。看到這條緩緩向上的趨勢線,應該就會讓外資機構寬心一些。

▲點圖放大
G重要性高於E和S 重大事件指標具關鍵地位
另一方面,投資人須留意的是,儘管機構將ESG三個面向個別評分,以凸顯企業不可偏廢任何一者;然而,許多學術及產業的研究結果皆顯示,G與投資績效的相關性,要相對高於E和S。
比如根據一份來自哈佛大學及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三年的研究,其統計一九九○到九九年間,若投資人投資那些於公司治理指標(如股東權益)表現較好的公司,相較大盤,其平均每年報酬率可高出約八.五%。
對此,杜賈爾登指出,Sustainalytics內部在做評比時,它們會把G相關指標權重設得更高,如董事會對風險的管理能力、效能以及男女董事的比例等。「公司治理是我們評分的一切基準,它橫跨各產業,是體現公司營運展望最核心的部分。」杜賈爾登表示。
除了為個別ESG面向評分,Sustainalytics的分析師團隊在追蹤一家公司時,皆會緊盯該公司的新聞動態,一旦公司發生重大爭議,團隊即會在四十八小時內予以評估,並依嚴重程度給出一到五分的分數。
對應Yahoo Finance的網頁,若我們看ESG分項頁面的右邊,可以看到一個叫「爭議程度」(Controversy Level)的分數。若被列為三分以上,將被認為對公司利害關係人構成顯著風險。以鴻海為例,其在爭議部分得三分,遠高於同業平均的一.五分,顯示其在處理重大爭議事件上,仍有相當改善空間。
根據同樣引用Sustainalytics資料進行基金持股分析的晨星解釋,「爭議程度」分數雖然獨立於E、S、G三大面向之外,但重要性不可小覷,它會是分析師未來十二到二十四個月調整ESG總體評分的重要基礎。
必須注意的是,目前多數投資機構在運用ESG評分資料時,多半將其視為「財務指標之外的輔助選股標準」,一位基金經理人直白指出,「ESG表現好的公司,不見得股價一定走強,但,公司遭遇黑天鵝事件的機率應該會降低許多。」換句話說,至少到目前為止,ESG評分對投資人的「避險」意義大於「獲利機會」。
今年七月,台北大學商學院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合作,發布第一個完全由國人自製、以ESG作為成分股篩選基準的「台灣永續價值指數」 (Taiwan Sustainability Index, TWSI),「出乎意料的是,該指數四十支成分股中,竟有高達三○%與台灣五○不同。」參與指數開發的台北大學商學院院長池祥麟指出。
著眼長線 避險意義大於獲利機會
這個現象,一方面說明ESG選股與傳統財務分析選股的確有所不同,此外,根據回測過去十年的數據分析,「台灣永續價值指數」也要拉長到五年以後,才能與加權指數分出明顯高下,代表ESG選股必須著眼長線。
整體而言,即使市場評鑑機構百家爭鳴,評鑑分數百百種,惟當下投資人僅須謹記:同產業比較、注重長期趨勢變化而非當下評分,並留意公司在治理指標的表現,那麼,除了更能抓到「沒有黑天鵝基因」的長線好股,也有機會參透外資機構的長期持股思惟,跟著當個ESG浪潮下的新贏家。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