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6208 00900 00896 天氣 AI

選擇成為習慣,反而更難抉擇

選擇成為習慣,反而更難抉擇

2023-05-23 12:00

金融人士非常喜愛選擇,對其價值總是牢記在心。他們執迷於「 選擇性」(optionality),熱衷創造和保護選擇的機會。

我的學生常說要用迂迴方式抵達專業目的地就是個例子,他們都想創造選擇的價值,萬一在狀況對己不利時有所選擇。對這些學生來說,獲取選擇已經成為習慣,因此最後要決定選擇反而變得很困難(因為一旦做出決定就沒得選)。

 

有些學生原本是想投入創業,或者想要朝著社會或政治目標邁進,但最後卻留在企業界,可能是顧問公司或投資銀行,這種狀況我其實也不太驚訝。他們最後常常對自己說:「為什麼不多留一年,好創造更多選擇呢?」結果這個應該帶來更多冒險的工具,最後反而阻止他們繼續挑戰未來。

 

任何承諾都要克服選項關閉造成的選擇價值的損失,所以各式各樣的承諾都會帶來額外的負擔,讓做下承諾變得如此困難。金融界人士要是把結婚看做是選擇的死亡,其實也不太少見。這裡頭的意思是說,結婚會讓人失去某些東西,也就是未來的選擇,而不是什麼新事物的開始。所以光注意創造選擇、保留選擇的機會,很可能反而無法做出選擇。或者是說,大多數無法做出決定的人常常會對選擇性太過執著,以保留選擇機會來掩飾自己的無能。

 

所以有兩篇金融背景的小說都以這種無法做出選擇的問題做為象徵題材,也就沒什麼好驚訝的囉。美國小說家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的〈抄寫員巴托比〉(Bartleby , Scrivener)通常被譽為美國小說的偉大作品之一,但它的副標題「一則華爾街的故事」卻常常被忽略。在這篇短短的故事中,一位華爾街律師描述他跟一位職員一起工作的困惑。

 

對那些熟悉華爾街辛苦工作的金融分析師或法律人士,這篇故事必定是心有戚戚焉,深刻有感。捷克小說家卡夫卡本身就是保險公司的文書職員,對於金融界的工作,就算是他恐怕也無法想像出一個更加黯淡的畫面。不過這也是一則「欠缺行動」的故事,對生活的選擇不置可否、不做決斷的下場。

 

在開頭幾天的勤勞工作後,巴托比變得非常奇怪,後來敘述者對他提出某個工作要求,為我們帶來一段美國文學史上最神祕的對話。有一天律師說要檢查巴托比的工作時,他只是回答說:「最好不要。」問他是不是回答「不要」時,他還是說:「最好不要」。他既不拒絕,也不接受,只是簡單地說「最好不要」。

 

後來有人發現巴托比偷偷住在辦公室裡頭,叫他趕快搬出去,他還是回答:「最好不要」。最後反而是律師的辦公室搬走,好擺脫巴托比這個大麻煩,等到新住戶到來,要求巴托比趕快搬走時,他又嚷著:「最好什麼都不要變」。最後他因為流浪街頭被送進監獄,律師為他張羅飯食免於挨餓,但巴托比還是「最好不要」地不吃。故事結尾是巴托比在獄中逐漸衰竭,最後律師發現他的屍體。

 

關於巴托比那句「最好不要」到底是什麼意思,已經有許多討論。有些評論家認為巴托比是典型的消極抵抗,算是現在「占領抗議」的原型。也有人認為巴托比其實是梅爾維爾自己感受到的鬱結和苦悶,因為他一直無法獲得讀者的熱烈回應。但是我覺得最有共鳴的解讀是說,巴托比既不說要也不說不要,他喜歡的其實是潛在結果帶來的那種展望,而不是真實的選項。我們在某些時候都可能這樣,因為諸多結果的前景是如此誘人,反而讓我們無法做出決斷,寧可活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裡頭。巴托比也是如此,相對於現實他更喜愛可能性,寧可保有選擇的機會也不願實際做出決斷和選擇。

 

在梅爾維爾出版《廣播故事集》(The Piazza Tales)發表〈抄寫員巴托比〉剛好一百年後,美國小說家索爾.貝婁(Saul Bellow)發表一篇小說《抓住這一天》(Seize the Day),說的也是一個猶豫不決的主角。在這個中篇小說中,湯米.威廉(Tommy Wilhelm)是個不想長大的男人,那一天他在紐約四處晃蕩,後悔自己追求演藝生涯不成功,跟他父親要錢要不到,他老婆追著他要孩子的撫養費,最後又輕信一個投資騙子說豬油和黑麥是最穩當的投資,連最後一點積蓄都賠光。那個騙子貪金博士(Dr. Tamkin)跟現在的馬多夫(Madoff)差不多,用些心理學術語把投資講得天花亂墜,連湯米都知道那些建議根本就是錯的。但就算湯米知道這是個騙局,他還是無法拒絕。

 

湯米知道自己這一生都是因為無法做出選擇才陷入困境,而倉促做出選擇的過程其實正因為自己遲遲不做選擇。「歷經掙扎忐忑後做出決定,他(湯米)把錢交給他(貪金)。務實判斷已然停擺,他已經累壞了,決定就是不做決定。這是怎麼回事啊?……因為威廉這些錯都是自找的,他的婚姻也是如此。他的生活就是靠這樣的決定才變成這樣。」湯米總結說:「他的一輩子就是十個這樣的決定」就完了。他認為自己混亂的生活,是因為不做決定的決定「才變成這樣」,因為自己思前想後、猶豫不定,無法做出選擇。

 

威廉祈求上帝指引,讓他不再優柔寡斷,引領他做出更好的選擇。「讓我擺脫思慮,讓我做些對自己更好的事情。對於自己浪費掉的這些時間,我覺得好可惜。讓我加速離開,進入不同的人生。我已經完全糊塗了。」

 

這個中篇小說的結尾是湯米剛好碰上某個陌生人的葬禮,他徹底崩潰了。因為滿滿的悔恨和悲傷,他幾乎全身癱瘓站不起來。「那痛苦和悲傷的鬱結堵在喉嚨向上湧,他全然放棄,掩臉痛哭。哭得撕心裂肺。」這個破碎的人無法做出選擇,懇求神的幫助。

 

巴托比和威廉都是已經壞掉的人,都是似乎無法做出選擇的被動角色。但他們還是有所不同。梅爾維爾的故事是不行動而無法做出選擇;貝婁的故事則更逼近現實:你要是不做決定,這個世界就會為你做決定,你會發現自己隨波逐流,無法主導自己的人生。後面那種情況就是我看到許多學生面對誘惑的結果,他們太過依賴選擇的邏輯來選擇自己的主修科目、研究所和未來的老闆。這些學生很快就會跟大多數人一樣,不自覺地做出很多選擇,卻不曉得自己到底選擇了什麼。

看更多《金融的智慧【長銷典藏版】》

 

延伸閱讀

利用財務槓桿,讓你住大一點的房子
利用財務槓桿,讓你住大一點的房子

2018-04-03

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
風險無所不在,但整體可預測

2018-03-20

過度的鼓勵有時會逼得對方喘不過氣
過度的鼓勵有時會逼得對方喘不過氣

2018-03-20

捨棄鋪陳,直接從結論開始講起
捨棄鋪陳,直接從結論開始講起

2018-03-20

不真誠的讚美會得到反效果
不真誠的讚美會得到反效果

201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