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kID,一個超過七成瑞典人使用的電子支付憑證,它帶領瑞典在電子支付領域上領先全球,曾錯失先機的台灣,如今如火如荼地推動金融科技改革,可以從瑞典經驗中學到什麼?
二○○○年左右,因為電子商務開始發展,幾個重要的資訊安全技術在商業應用有所突破,包括晶片卡廣泛使用在實體商店,以及把公鑰架構(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用在網路交易。
所謂公鑰架構,其實和現在的區塊鏈相似,都是要讓電子資料在交換時可以驗證、稽核,讓雙方不能否認交易的存在,其核心關鍵是電子憑證和電子簽章。
瑞典》一個憑證 取代所有銀行帳密
然而,因為 ○二年電子商務泡沫化的打擊,全球公鑰架構的市場化發展隨即黯淡沒落。但唯獨有一個國家持續前進,那就是瑞典。
二○○○年,瑞典訂定《電子簽章法》後,政府和瑞典最大電信公司Telia合作發行一張內載電子憑證的個人身分證,它的功能和台灣的自然人憑證類似,一開始先用在報稅和登入政府服務網站上;只不過台灣因缺乏足夠的商業應用,對使用者的效益不大。
- 電子憑證:透過公鑰架構來驗證個人身分的電子檔案,它可以被儲存在電腦設備或是晶片卡裡。
但瑞典銀行業卻看到了機會。
由於政府對電子簽章在法律上的保障,瑞典銀行業者意識到電子憑證應用在驗證網路銀行身分上的便利性,幾家主要的銀行合資成立一家公司,並於○三年開始發行免費、且通用於銀行之間的電子憑證:BankID。
透過BankID,用戶不再需要管理不同銀行的帳號密碼,從A銀行拿到的BankID憑證,也可以登入B銀行的網路服務,並可全方位地處理轉帳、申請貸款等各種作業。
在銀行業推廣下,BankID 用戶數快速超過了瑞典稅務局的Telia憑證,瑞典政府也就順其自然地,把它納為公共服務網站的標準功能,於是BankID得以跨越公共行政和商業運用的界線,成為世界上少數公私兩用的公鑰架構。
一○年後,BankID 趕上行動化的浪潮,開始提供下載到手機的Mobile BankID。瑞典最受歡迎的行動支付應用 Swish,就是搭建在Mobile BankID的基礎上,才推出三年,就有超過半數的瑞典人安裝使用。現在瑞典政府、電信公司、公共服務(如水電網路)公司的網站都支援 Mobile BankID登入,有的私人公司也可讓員工用它登入公司系統。
藉由免費提供介面給政府和企業,BankID長遠的策略是把自己定位為通用的服務平台。而只有九百多萬人口的瑞典,現在已經有超過六五○萬的BankID用戶,扣掉未成年人口後,可說是每個人都在使用這個平台,這也是瑞典塑造無現金社會的重要關鍵。
台灣》可利用自然人憑證現成平台
台灣的自然人憑證其實和 BankID 是異曲同工,把自然人憑證放到手機裡頭,便是一個現成的行動支付平台。假如政府可以把平台免費提供給商務應用,就可以大幅降低業者開發和整合的成本,讓其得以專注於提高創意和服務品質。
台灣在二○○○到○五年,其實趕上了電子支付的第一波創新,尤其在晶片信用卡的應用曾位於世界領先地位;遺憾的是,卡債風暴之後,經歷了十年的保守管理,也錯失了第二波行動支付浪潮。
現在,國內廠商終於衝出起跑線,然而,重複的技術投資以及市場炒作,恐會揠苗助長,業者還沒趕上浪頭,可能就先死在沙灘上。
台灣政府和銀行業或可以學學瑞典的模式,以公共服務的概念合作打造一個通用開放的 金融科技(Fintech)平台,讓各種公私領域的應用,都能成功上岸。
開放牛步 台灣何時能跟上潮流?——台灣金融科技發展大事紀
2014/8 ►開放部分保險商品可以網路投保
2015/5 ►《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上路,鼓勵業者發展新形態支付服務
2015/6 ►放寬證券商得委由往來銀行確認身分的規定,開放新客戶可採非當面開戶
2015/9 ►金管會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並成立金融科技發展基金,推動銀行、證券、保險及生物辨識等金融科技應用
2016/4 ►金融科技創新基地啟動,目標3年內補助60家新創企業,每家上限補助200萬元,並培育6000位新創人才
2016/10 ►蔡英文表態支持「監理沙盒」機制,多名立委如曾銘宗、余宛如、許毓仁等已陸續提出修法版本,預計年底前完成三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