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下,國產實業董事長林嘉政以個人財務問題為由,請辭了國產實業董事長、復興航空董事長及中興保全常務董事職務。市場傳聞林嘉政是因為海外背書保證遭到倒帳二千萬美元,以及因為護盤國產實業股票導致個人財務出現危機。林嘉政個人辭去集團董事長職務,保全了公司整體運作,這種自我了斷,使得傷害沒有擴及國產集團,作風值得肯定。
大哥大執照變財團救命仙丹
出售泛亞電信對國產實業與中興保全都是很大的利多,因為國產持有泛亞電信近一五%股權,總張數達五二五八五張,由於國產持股成本僅一七元,假如以每股六三元賣掉,售股利益將超過二四億元,可為國產貢獻二.一元的每股盈利,至於持有七○一四一張的中興保全則可得到四四億元的售股利益,以中興保全只有三九.三九億元股本來算,賣掉泛亞電信,中興保全可取得每股八.一九元的獲利,但股價居然在利多發布之後,逆向跌至二六.七元。
中興保全是國內最大的保全公司,況且在電子商務方面的努力最積極,自有資本率達七六.八%, 前三季獲利已達八.○一億元, 不加計泛亞售股利益,今年EPS 也可達二.三七元,股價跌到本益比十倍出頭,可以看出大股東的確財力受損。至於林嘉政當董事長的國產實業,八十七年以後營運出現虧損,主要是受到轉投資事業復興航空的拖累,但是國產實業跌至三.八四元,市值只剩下四四.一二億元,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出售泛亞電信卻仍不足以挽救林嘉政個人的財務困窘,這是很多傳統產業大財團的悲歌。民國八十六年國內開放兩張大哥大全區執照,由台灣大哥大與遠傳雀屏中選,四張分區執照分別為東帝士取得東榮、辜家取得和信、台塑取得泛亞及東元取得東信,如今看來除了全區業者一枝獨秀外,分區業者命運難卜,例如東帝士的陳由豪為了解東帝士集團財務之急,率先將東榮賣給和信,如今和信又準備將二○%股權以每股五七元左右轉賣給日本 NTT DoCoMo, 而泛亞則可能賣給遠傳,東元的東信從中鋼手上,以每股四○元取得東信股權之後,正待價而沽,等著與人合併,大哥大執照居然成了財團救命神丹,這是十分值得玩味的事。
國產實業一旦賣斷泛亞電信至少可以獲利六○億元,主要是泛亞電信雖然是取得分區執照,但是泛亞營運成績單卻是令人刮目相看。 去年泛亞的 EPS 達二.九元,今年前十個月,EPS 已達三.七七元, 有如此高的 EPS 當後盾,泛亞自然可以賣得高價,而遠傳若購得泛亞將與台灣大哥大與中華電信形成鼎足而三的態勢。至少已確定台灣大哥大的孫道存與遠傳的徐旭東在未來十年將占有一席之地。
諸多財團面臨嚴峻考驗
林嘉政在七年前接下了父親林燈的家業,沒想到在即將跨進二十一世紀之前的一刻,他個人卻因為財務壓力讓出了集團經營權,林嘉政只是傳統產業經營困境中的一個小縮影,事實上,從今年下半年以來,傳統產業即傳出多起令人震撼的案例,例如,中福紡織在九月間決定關閉並出售所有在台的紡紗設備。福益紡織董事長蘇天財也在九月二十五日正式宣布福益紡織將全面關廠。二十年前,紡織業占台灣整體產業的產值比重一度高達四六.五%,如今卻只剩下六.五%,昔日風光一時的紡織股,如今華隆股價只剩一.五六元,中紡只有一.○五元,新纖只有二.二一元,宏洲跌到一.九八元,東雲跌至○.七二元,都是令人難以想像的股價。
今年來台灣股市從一○三九三跌破五千點大關,很多昔日威震台灣的大財團都面臨嚴厲的經營危機。例如,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逃過一劫的東帝士集團,這次背負六六五億元債務,陳由豪請辭建台水泥與東雲董事長。借殼專家林學圃由於戰線太廣,財力不支,使國豐、楊鐵、南港淪為問題公司。以三陽工業威震台灣汽車業界的工業醫生黃世惠也面臨空前經營壓力。
中南部的財團問題接踵而至,首先是號稱南霸天的王玉雲,在中興銀行發生經營危機後,集團事業幾乎瞬間傾倒,與王玉雲並稱三大家族的峰安集團,如今實際掌門人吳德美被收押。威震中部政壇的楊天生,在拱手讓出泛亞銀行後,企業仍深陷危機,這次長億跌至一.七六元,已透露了經營困境,長億負債二五八.四二億元,但股票的市值卻跌至二一.八四億元,最近楊天生找上光華投資幫忙,十一月二十日光華投資買進一萬三千張長生電廠股票,目前長億仍持有一.六二八億股長生電廠股票,即使一股以三五元價格來算,賣掉全部的長生電廠股票得款五六.九八億元,仍不足以償還二五八億元的負債。
目前股價直直落,負債卻水長船高,二○七期《今周刊》報導宏國集團經營困境,林鴻志先生表示,今年元月間宏國集團負債是三九八億元,可是經過九個月,利上滾利的結果,累積的負債卻高達四五○億元,林鴻志說,宏國集團旗下的林三號國際,九個月來共出售了一千多戶預售屋,賺進了四○億元,結果卻連付利息都不夠。宏國購併了中聯信託,大量囤積土地,使自己陷入劫難而難以自拔。同樣的案例也發生在鴻禧集團張秀政的身上,鴻禧金字招牌竟為了二百多億元債務而傷透腦筋,最後出面解危的則是電子業大亨曹興誠。
低股價高負債公司拿什麼度寒冬?
股價直直落,正逐漸對轉型不及的傳統產業財團造成致命殺傷力。根據統計,到十一月二十四日為止,已有二四三檔上市的個股跌破面額,如果連上櫃公司算在一起,總共有三三八家公司股價連十元票面都不到,而股價連一元都不到的公司則達十一家之多。低股價正逐漸對高額負債的公司造成無情殺傷力,例如華隆股價跌至一.五六元,市值僅剩三七.九七億元,相對於華隆三三八.九億元的債務,市值只是債務的「九牛一毛」。同樣中紡跌至一.○五元,市值僅剩九.五三億元,相對於中紡一四六.九二億元的債務,實在很不相稱,這種市值與負債相差很遠的公司,在這次股價大縮水中,能不能逃過一劫,恐怕是十分嚴酷的考驗。
今年來的土地資產與股價跌跌不休,造成的資產大縮水,無疑已對維持了幾十年尊榮的老財團造成立即的傷害,在經濟急遽轉型與變動中,很多老財團緬懷於昔日榮耀,當社會在變、環境在變的時候,企業卻渾然不知,很多在六○年代賺到土地錢的財團,迄今仍信守土地是致富的不二法門,與土地長相左右,大多數財團都是高舉負債囤積土地,結果利息愈滾愈大,土地卻反而跌價,企業不出問題也難。
有的財團則希冀在政治經營中取利,他們靠著勉力維持的政商關係苟延殘喘,殊不知經營政治關係是必須付代價的。這次三一八台灣政局風雲變色,就使得很多習慣吃國民黨奶水壯大的財團深陷困境。有的財團為了維持門面,公司愈開愈多,關係企業愈來愈龐雜,可是賺錢的企業卻不多,為了維持公司運轉,只得不停地以債養債,等到個人財力不勝負荷,集團危機浮現,已經一發不可收拾。
今年適值千禧年,可視為世紀末人類財富重分配最嚴厲的一次大調整,記得民國七十九年台灣股市從一二六八二重挫到二四八五,在股市萬點重跌中,其實也是一次財富重分配最關鍵的一年。在土地資產泡沫吹破之際,台灣電子業正開始萌芽,誕生了詮腦電腦與旭青電腦,當時詮腦電腦俞金爐叱●風雲,華碩卻有如一顆不起眼的種子,在股票暴跌的那一年,由童子賢、謝偉琦、徐世昌、廖敏雄等一批年輕人在關渡創業,短短十年光景,華碩已從一家資本額三千萬元的中小企業搖身一變,成為資本額一五六.七一億元、一年營收七二○億元、年獲利一六五億元的超級大企業。
未來十年電子業將以中國為主戰場
在個人電腦掛帥的九○年代,台灣誕生了 IC 晶圓代工兩大世界級霸主||台積電與聯電,在個人電腦零組件中,台灣也誕生了主機板的華碩、連接器的鴻海、印刷電路板的華通、筆記型電腦的廣達、電源供應器的達電等出類拔萃的好公司,這些九○年代成為典範的成功企業,未來十年能否保持一貫領先地位,恐怕仍有待考驗,例如股本已達千億元的台積電、聯電,如何維繫九○年代的快速成長之路?靠著郭台銘一個人獨挑大梁的鴻海,如何在市值逼近三千億元後,維持更強大的經營團隊共創另一個十年榮景?而華碩與廣達在奔馳十年之後,都共同面臨傳統產業化的憂慮,如何更上一層樓,考驗更大。
放眼未來十年產業競爭態勢,從個人電腦到網路通訊,新產品將不斷延伸,許多九○年代尚未萌芽的產業如光纖,可能成為台灣重點發展的產業。例如由吳國精、顏水鎮領軍,目前股本僅二.八億元,在科學園區成軍僅兩年多的光纖業者波若威,可能是匹黑馬。尋找具有潛力的新產業與新經營團隊是第一要務。
今年我國電子產業競相赴中國投資,放眼未來十年,中國市場布局又是產業競賽的另一條主軸。根據資策會統計,今年我國資訊硬體產值將達四八○億美元,大陸生產比重已達三八.六%,而中國大陸在台商協助下,資訊硬體產值已正式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第三大資訊產品製造基地。換句話說,九○年代台灣代工產業在成本考慮下,已明顯轉移生產基地到中國,目前包括桌上型電腦、主機板、掃描器、光碟機、監視器等前五大資訊產業的前五大廠商,已全部赴大陸設廠。
這些九○年代炙手可熱的明星產業,如今已因競爭激烈、毛利率急降,不得不移轉生產基地。未來十年,電子業無疑會以中國為主戰場,誰能在這場硬仗中脫穎而出?照目前態勢來看,在激烈殲滅戰中只有強者能存活,九○年代,筆記型電腦淘汰了倫飛、藍天等二線廠,到了二十一世紀,一線廠如廣達、宏碁、仁寶、華宇、英業達等經過一場淘汰賽,也許殺到最後只剩下一、兩家,同樣地,主機板在九○年代可能淘汰了浩鑫、映泰等二線廠,未來則由華碩、技嘉、精英、微星再殺一波。中國提供了廣大的生產基地,可能是更可怕的殺戮戰場。
放眼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擁有中國生產基地的台商必須適應全球化規模的競賽。屆時只有具備全球化競爭優勢的企業,才有足夠發揮的舞台。
今年股價重挫五千點,情景很像九○年股市重挫一萬點,當時在房地產大跌中,很多人都在問,未來十年台灣走什麼路,沒想到卻是由電子業開創奇蹟。今年股市大跌,個人電腦已呈強弩之末,很多人不禁要問在當前產業嚴重外移中,台灣未來十年要靠什麼?個人電腦盛極而下,資訊家電產品能否繼之而起?通訊產業台灣能抓到多少商機?手機代工台灣能分到多少大餅?光纖產業台灣有無發展本錢?通訊零組件能像個人電腦零組件般?台灣能不能躋身國際舞台?……這一連串問題,正是台股重挫五千點後值得大家共同思索的焦點,誰能抓住未來十年的台灣,誰就有可能像九○年抓住華碩一樣,創造十年一萬倍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