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券商逐鹿海外,已繳出不錯成績單,其中,前二大券商—元大寶來證券、凱基證券手上都有祕密打擊手站定攻擊位置,適時揮棒出擊;在這場「亞洲盃」的競賽中,是兩軍大戰的關鍵人物。
根據公告資料,元大寶來證券在去年大舉買下韓國東洋證券(已更名為元大證券株式會社,簡稱元大韓國)今年第一季淨利八.五億元,相較於去年全年虧損高達四十九億元,能在極短時間內轉虧為盈,確實嚇了外資圈一大跳。
而海外布局甚早的凱基證券,光是香港今年一到四月獲利,就已接近去年全年獲利五.五六億元,其中受惠四月滬港通效益顯現,經紀業務成交量暴增,獲利金額大幅成長,占凱基證券整體獲利比重則是由去年的二四.九%攀升至今年第一季的三四.四%,等於有三分之一的獲利是來自於海外據點,若以滬港通熱度持續熱到年底,凱基證券海外獲利貢獻將超過四成以上。
元大寶來證券之所以大膽「北進」台灣證券業始終打不進的韓國市場,關鍵人物就是現任元大韓國共同總經理黃維誠。
元大證券購併韓國東洋證券不到一年,2015年第一季已轉虧為盈。(圖/元大金控提供)
黃維誠,元大少東左右手
金英一役 市場開始注意他
專業與溝通協調能力均佳,尤其備受元大少東馬維建信賴的黃維誠,向來負責元大證券海外業務推展,先前元大在新加坡所購併的金英證券,四年前就是在他一番精算後,以漂亮的價格賣掉,獲利七十二億元,讓市場開始注意這號人物。
金英賣得漂亮,元大還想繼續征戰海外,於是經過一番評估後,去年初相中當時經營狀況欠佳、但規模不小,是韓國第六大的東洋證券,在得到大股東馬家拍板之後,黃維誠銜命執行,最後以○.三至○.四倍股價淨值比(P/B值)買下五○.三%的股權,即便加計五十六億元廉價購買利益(編按:收購者用較低的成本購併別家公司),P/B值也僅有○.六至○.七倍,算是相當划算的投資。緊接著黃維誠不僅持續在市場上物色購併標的,也負責經營,他從新加坡轉戰派駐到韓國,擔任共同總經理的職位,繼續擴大元大證券海外版圖。
「元大韓國第一季之所以能快速轉虧為盈,主要拜滬港通效應所賜,韓國下單量大增,此趨勢若能持續,韓國業務今年全年可望正式脫離虧損。」摩根大通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黃聖翔指出,購併時點對、價格對,就成功一大半。
一路南征北討,在元大任職已逾二十年的黃維誠,不只是老臣,更是國際部裡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馬維建的左右手。
過去長期以來,元大證券海外版圖,包括香港、越南、印尼、英國,甚至是現在的韓國,都可以看到黃維誠的操盤影子。熟稔外資運作模式的他,最為人稱道之處,就是身段非常柔軟、外語能力一流,「一下新加坡一下韓國,哪有那麼容易?連市場長怎樣都還搞不清楚,就要對下經營管理,對上還得交出成績單。」一位曾任元大集團的主管說。
但無論派到哪裡,黃維誠總能和當地管理階層與員工打成一片,並融入生活,因此員工向心力很高。
事實上,國內證券產業因成交量長期處於低迷水位,「跨出海外」已是尋求獲利成長契機的必要之路,只是對台灣券商來說,這條路走得著實辛苦。
以凱基證券(香港)為例,早在一九九七年二月就開業,一九九九年購併海裕證券、海裕期貨,並於二○○九年十二月完成台証證券香港子公司合併後,才有目前的營運架構,以經紀業務市占率而言,已經是香港最大券商之一。
如果說黃維誠幫元大證券的海外市場打下江山,那麼新加坡籍的黃浩泉,就是凱基證券海外布局的不二人選。
凱基證券香港行政總裁黃浩泉(中)帶領的團隊成為海外獲利金雞母。(攝影/梁任瑋)
黃浩泉,匯集中港台人才
讓競爭強的業務 開始獲利
凱基證券(香港)行政總裁黃浩泉表示,香港證券業競爭非常激烈,凱基證券過去幾年在香港已經投入相當多資源,終於在香港股市滬港通政策放行後熬出頭。
原本一直在外資券商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與私募基金工作,○八年加入中華開發金控擔任資深副總經理的黃浩泉,這兩年積極強化債券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團隊,例如提供客戶A股與H股套利機會,也積極幫指數股票型基金(ETF)造勢,使得這兩項業務在競爭激烈的金融中心皆開始獲利。
黃浩泉表示,目前香港證券業分成幾類,一是國際投資銀行;二是香港本地券商,但這幾年已多被中資收購;三是凱基證券這種台資企業;「相較於中資券商高壓式管理,凱基證券香港團隊主要管理階層皆為香港籍幹部,企業文化較開放,較能留得住人才,所以光是在香港,員工就達九百人,因此較能將台灣、香港、中國三地資源做最適化的運用。」
凱基香港主要獲利來源還是來自經紀業務,在當地券商市占率位居領先地位,與已被中資光大證券收購的新鴻基證券相當。此外,凱基香港的債券與衍生性商品銷售開始獲利,成功均衡收入來源,更帶動融資餘額持續增加,近三年複合成長率超過四○%。
凱基證券與元大證券所經營的香港與韓國市場,起先都是外界不看好的經營環境,但用對了人,透過靈活的經營技巧,逆勢打敗強敵,創造出讓國內證券業跌破眼鏡的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