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所稅衝擊台股,靠經紀業務獲利的證券業成了台灣新「慘」業。在大者恆大趨勢中,富蘭德林證券竟逆勢設立,成為台灣十年來唯一的本土新設立證商,而且還只做承銷業務!
九月十日金管會核准富蘭德林證券成立,這除了是台灣十年來首家新設立的本土券商、第一個回台投資證券業的台商;同時,也是台灣目前八十七家證券公司裡,唯一一家業務只有承銷的證券公司。
「證券業是台灣現在的新慘業!」這是國內券商大老的普遍心聲。因為受證所稅衝擊,台股每日成交量從千億元水準急劇萎縮到現在的六、七百億元,讓券商本來穩定的經紀業務獲利驟減大半;至於自營、承銷業務,遇到台股空頭、盤整期間,繳出來的就是虧損成績單。在小券商哀鴻遍野,大券商也人人自危之際,何以劉芳榮敢逆勢搶進?而且只當個孤注一擲的承銷商?
董座劉芳榮兩岸影響力可觀
董座劉芳榮兩岸影響力可觀
原來,劉芳榮看中的,是他集團旗下業務整合的效益,以及台灣證券業走往投資銀行發展的新趨勢。
劉芳榮是宜蘭出生的台灣囝仔,二十五歲後就一直待在中國打拚。由於具備財稅專業,且經營人脈一流,讓他不到三十歲就出任旺旺上海分公司總經理,以最年輕的台商之姿,替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奔走中國政商界,結識重要中國名流超過兩百人。這段際遇,打下他日後創辦富蘭德林事業群的基礎。
台灣的金融業都知道,富蘭德林事業群是兩岸台商圈、政商圈裡的潛龍。除了業務範疇涵蓋會計師、律師、財顧等,超過八千家的台商客戶當中,符合回台第一上市資格的台商多達數百家以上。此外,更有廣泛的政商界人脈資源作為後盾,這方面,從上海富蘭德林諮詢公司的成立便能看見端倪。
上海富蘭德林諮詢公司是中國首家政府批准獨資成立的台商財顧公司,也是唯一取得外商項目代理資格的台商;這個官方授權的資格,讓劉芳榮能夠輔導台商掛牌中國A股上市,目前在A股掛牌的九家台商,有四家是他一手促成。
不只中國,劉芳榮在台灣的影響力也同樣可觀。據聞,證交所、櫃買中心舉辦中國招商座談會,幾乎每一場都得找上他幫忙動員,才能讓長官們在座無虛席的演講下成功歸來,F-聯德、F-鮮活等回台第一上市的台商,也是經過劉芳榮從整帳、實地查核、遴選承銷券商、輔導等,一人獨挑所有大梁而成局。
著眼直接投資的價差收益
著眼直接投資的價差收益
在劉芳榮心目中規畫的富蘭德林證券,只需要數十人的團隊,專注在帳務、法務等關鍵業務;至於承銷業務中人力最為吃重的輔導券商角色,則傾向與其他券商進行合作,藉此達到「以最少成本、獲得最大利潤」的精品券商理念。
某國內券商董事長指出,富蘭德林在台灣資本市場過去一直扮演財務顧問的角色,但實際運作上與券商並沒有太多的分別。富蘭德林協助台商回台第一上市的模式,從整帳、法顧、直接投資、指定承銷券商都一手包辦,甚至在券商輔導期間的業務實地查核等,都扮演著一定分量的角色,「與其說富蘭德林是一家券商,不如說是一家投資銀行更恰當。」
綜觀國內承銷券商業務發展現況,元大證、凱基證等大型券商的承銷團隊,人數都達百人以上;國泰證、康和證等也有五十人之多,一個案子從簽約輔導到順利掛牌上市,平均需要一年半到兩年,國內券商高層不諱言,「直到公司掛牌前都收不到錢,卻得一直負擔龐大的人事成本,這就是券商承銷部最大的風險。」
國內券商高層並指出,承銷券商輔導上市櫃公司,收取三百萬至一千萬元不等的輔導費,即使加計上市櫃公司增資發行股票的包銷手續費等固定收入,也還是入不敷出;想要獲利,得靠上市前認購股權,並於上市後出售所帶來的價差收益。「既然富蘭德林把輔導的角色讓給別人,顯然著眼點就在於直接投資的價差收益。」
其實不只富蘭德林,國內不少券商也正轉往「賺錢要靠承銷業務」的趨勢發展。像是國泰證券為求圖強,邀請政商人脈雄厚的朱士廷出任董事長,經過大力擴編承銷團隊的努力,除今年一口氣從原本的吊車尾晉升前七大承銷券商之列,獲利亦有機會出現三級跳的水準。另外,康和證券除邀請資深承銷圈大老葉秀惠出任總經理,甚至更進一步請來商界人脈堅強的前群益證券總經理周康記擔任董事長。
在新科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興利重於防弊的帶領下,台灣證券產業正逐步轉往投資銀行形態發展,顯然劉芳榮亦看好這股趨勢,準備要把龐大的台商客戶帶回台灣來上市櫃,它會否是異軍突起的黑馬?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