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夠了」的道理, 會讓人往錯誤的方向上奔跑,在瞬間即逝、終究毫無意義的祭壇前俯首跪拜,但卻不知珍惜利益計算以外的永恆事物。
頂尖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每年領超過十億美元的酬勞,民營企業的執行長也領取極高薪——包括失敗的執行長,把他們掃地出門,還得付一大筆遣散費。
猖獗的貪婪差點毀掉美國的金融體系和企業,貪婪造成的傷害,比金錢深遠多了。不懂得「夠了」的道理,將毀了我們的專業價值觀,讓託付散戶血汗錢的信託業者,全都變成了銷售人員,進而使得理應建立在信任上的體系,變成建立在算計上的體系。
市場崩盤來自投機
在真正的市場裡,真正的公司為了製造真正的產品、提供真正的服務,會花真正的錢來雇用真正的人,在真正的資本設備上進行投資。相反地,在預期的市場裡,價格並不是由剛剛說的這種企業來決定的,而是由投資人的預期來決定的。
然而關鍵問題在於,投資人的預期是用數字來衡量的,這些數字大多是企業管理高層搞出來的,因為數字很容易用各種法子來管理、操縱與定義。
況且,企業執行長的股票選擇權,是在預期市場中定價並履約的,我們不僅允許他們在預期市場中大賭特賭,甚至也鼓勵他們這麼做。可是,企業執行長的工作,應該是建立真正的企業價值才對。
投機和投資南轅北轍,然而到了今天,大家或許都已經忘了投機和投資是兩碼子事。儘管用簡單的算術就能算出,投資一定優於投機,但我們卻生活在史上最投機的年代裡。
在一九五一年,股票的年換手率大概是二五%。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股票的換手率都這麼低,但到了九八年,股票的換手率逐漸爬升到一○○%以上;○七年股票的換手率又上升了一倍,攀升到二一五%。如果把指數股票型基金(ETFs)驚人的炒作量也算進去,就攀升到二八四%。
當股價和企業價值漸行漸遠,泡沫形成,很多股市參與者都預期企業價值很快就會趕上股價,而不是顛倒過來,這就是投機心態對投資人所產生的影響。
例如在一九八七年的黑色星期一之前,美國的股市一直很熱絡。而當天美國股市的總市值,忽然蒸發掉近一兆美元,股市參與者全嚇壞了,但他們幹嘛要嚇壞?在股市裡,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成本太高、價值太低
我們期望,只要會挑選複雜的投資策略或基金經理人,持有最理想的資產組合,我們就能戰勝市場,獲取超額的報酬。可是,我們為什麼會抱持這樣的期望?薩謬爾.約翰生博士(Dr. Samuel Johnson)會這麼回答:「這是希望戰勝了經驗。」
所以近年來,設計並銷售複雜的新金融商品,成為賺錢的熱門生意。如今,市面上有成千上百種擔保債權憑證,以及其他的金融創新商品,只不過是在模仿股票型、債券型共同基金方面的創新罷了。
這股基金創新風潮,除了使管理費、顧問費和手續費大增之外,還帶來什麼好處?提供金融中介服務的人,動機並不單純。他們一定清楚,基金創新對大多數投資人都很不利,金融機構偏愛複雜與昂貴,更勝簡單與便宜,這和大多數投資人需要的正好相反。
避險基金經理人賺進了大把鈔票,投資銀行家也賺進了優渥的薪水與分紅,美國為數眾多的商學院畢業生當然羨慕,華爾街也就成為他們就業的首選。儘管早有人提出警告,但年輕人才還是如潮水般湧進金融業,正好補充了金融市場失去的動能。
(整理.陶曉嫚/本文摘自序言與第一部)
■夠了:基金之神John Bogle寫給中產階級的快樂致富學
作者︰約翰•伯格(John C. Bogle)先鋒共同基金集團的創辦人,開發出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被《財星》雜誌譽為二十世紀的四大「投資巨人」之一。另著有《買對基金賺大錢》、《伯格談共同基金》、《共同基金必勝法則》等書。
譯者:陳雅汝
出版:早安財經(2009年7月)
■面對失靈的年代:克魯曼談金融海嘯
作者︰保羅•克魯曼
譯者︰羅耀宗
出版:時報
內文簡介︰從日本失落的十年開始,到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美國房市股市泡沫形成的非理性繁榮,金融海嘯真的是大災難嗎?克魯曼告訴你,其實歷史一直在重演。
■科特勒混沌學: 大崩壞之後的爭雄法則
作者︰菲利浦•科特勒、 約翰•卡斯林
譯者︰游紫玲、邱碧玲、張勝峰
出版:三采
內文簡介︰在動盪年代中,任何風險或機會都會迅速影響全球。因應經濟衰退,兩位作者提出混沌管理機制,告訴讀者如何減少弱點並洞察機先,把仍陷於老舊恐慌模式中的競爭者遠遠拋在身後。